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太监为官记 > 38

38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韩凌若有所思地想了想,说道:“奴才明白陛下的意思。还请陛下恩准奴才彻查此事,当寻得真相之时,奴才立刻禀报陛下,定不会意气用事,擅做决定。”

黎烨知道韩凌的性格,也信他说的话,既然他要查,那就让他去查吧。于是黎烨又交代几句,便同意了。

之后,他们又说了些无关紧要的闲话,黎烨困意上来,竟趴在床边睡了过去。韩凌心中一阵悸动,当得知黎烨竟守了他一宿,心里更是甜滋滋的,一个心智将近半百的人,忽感春风袭来,那真是如痴如醉。

几日后,韩凌不待伤势痊愈,便迫不及待着手调查假传圣意一事。由于那份文书无端失踪,使他无法通过用纸和字迹来判断这文书真正出自何处。于是,他只能再去找狱卒询问其中细节,但奈何他不过是个太监总管,与狱卒没有直属关系,加之他平日为人处事不招人喜欢,所以狱卒对他是爱理不理,也没给他更多线索。无奈之下,韩凌只能另寻它法,只是几天过去,他依然毫无头绪,因为所有他能想到的线索,但凡他去询问相关人员,他们必会对他闭口不谈。

正当韩凌束手无策之时,黎烨反倒告诉他,已经知道幕后主使是谁。韩凌惊讶不已,忙折返回清和殿,与黎烨相视而坐,细细听对方说出来龙去脉。原来黎烨这几日也没闲着,旁敲侧击打听这件事,首先,狱卒说文书出自兵部,而非刑部,按理说,施刑罚这样的文书应来自刑部,那为何偏偏这份是来自兵部呢?黎烨假设想对韩凌下黑手的人来自兵部,亦或是与兵部关系密切之人,所以只能走兵部的程序,无法联系刑部,亦或走刑部程序需牵连更多人,反而容易暴露。接下来,黎烨就逐个排查在兵部为官之人,但均未发现嫌疑人。因为韩凌平日很少接触兵部的人,即便有,也不过是些小士兵,那些小士兵就算胆量再大,也是不敢做出伪造文书一事,所以可以排除。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即是与兵部官员交好的人所为,而这人有一个特点,便是与兵部关系极好,与刑部则关系平平。兵部是比刑部更为森严的部门,一般鲜少与朝中大臣有过多接触,整个朝中也就只有龙臻,秦尚书和瞿大人与他们有所来往,然瞿大人官职与兵部官员相当,不存在命令一说,瞿大人若要伪造文书,只能通过受贿这一条手段,但据黎烨调查,兵部的人都是些刚正不阿的主,天生的血性不允许他们做违背道义之事,所以这是定不是瞿大人操纵的。那之后就还剩两个嫌疑人,秦尚书虽与兵部有所来往,但听小道消息,兵部的人并不待见他,因为他实在像个小人,鬼心思极多,还喜欢拉帮结伙,严重威胁朝纲的稳定。相反,他在刑部就混得很开,刑部每日见的都是些心态扭曲之人,官员们个个或多或少都有暴戾之气,和秦尚书这样偏邪性的人很容易谈得拢,所以秦尚书若拟文书,定会走刑部一条路。

如此排除下来,就只剩龙臻一人。这是黎烨事前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他的印象里,龙臻是个光明磊落之人,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做背地里插刀一事,然龙臻所有特征都符合自己的猜测。龙臻乃当朝丞相,位高权重,他手中握有南疆军兵符,与兵部关系极好,有时甚至会直接授命兵部,若他拟了一份文书,交给兵部,让他们转交狱卒,这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更不会有人去探究这是否是君王的意思。

黎烨内心纠结,他一直信任龙臻,却没料到他竟会做这样的事情,他本是计划先暗中观察,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拿下。可这人是龙臻,当朝丞相,若斩草除根,黎国将根基不稳,统治难以维持。思及再三,黎烨还是找了龙臻,开诚布公,龙臻对此倒也坦然,竟没做任何狡辩,就承认了。

☆、25.启程

黎烨问他为何如此做,龙臻的答案是:起初,他对黎烨的决定并无异议,毕竟黎烨还是做到了赏罚分明,没有包庇纵容。但经过一番利益权衡,龙臻认定,韩凌不能活着,因为只有韩凌活着,那么安柔定会心存芥蒂。现在黎国不同先王当政时期,周围各国都有传言,黎国新王慵懒散漫,不理朝政,黎国生机尽失,再无强盛之气,迟早要灭亡。而黎国向来地大物博,气候条件优越,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国家觊觎黎国,但又因为畏惧先王的震慑,所以一直不敢有所行动。现如今,先王已故,各国开始蠢蠢欲动,但因黎国有邶国的强力支持,所以他们暂且按兵不动,若有一日,邶国与黎国关系瓦解,那么将是黎国的末日。而安柔是维系两国关系的纽带,一旦她对黎国怀有仇恨,那么必会影响邶国对黎国的支持。也正是出于此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