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老岸 > 默认卷(ZC) 第二章

默认卷(ZC) 第二章

下雨了。

雨不大,却是密密的,绵绵的。

雨飘在巴豆脸上,巴豆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他把行李背好,朝马路对面走去。

过马路的时候,巴豆看见有一辆三轮车朝他过来,巴豆让了一下,这时他却听到有人说:“上车吧。”

巴豆这才发现三轮车工人是毛小白癞子的儿子毛宗伟。

巴豆一愣之后,有点激动,他说:“你怎么来了?”

毛宗伟说:“我是来接你的。”

巴豆说:“你怎么知道?”

毛宗伟说:“老姜早就打听好了,老姜也来了,他在汽车站等。”毛宗伟一边说一边接过巴豆的行李,放上三轮车。又说:“你怎么到现在?我们都以为你坐汽车来的,一大早就出来等了,等到下晚也没有接到,末班车都过了,我说肯定是坐了船了,老姜还不相信,还在那边等,说可能还有加班车。”

巴豆说:“我坐了船。”

毛宗伟说:“我们过去叫老姜,他还在那边呢。”

他们一起到汽车站,老姜果真还在等加班车,见毛宗伟领了巴豆过来,老姜上前来,拉住巴豆的手,说了一声:“回来了。”就没有话了。

巴豆看到老姜的眼睛发红,巴豆笑了一下,说:“好吧?”

老姜说:“我们都好的,你好吧?”

毛宗伟在一边说:“上车吧,雨大起来了,上了车再说吧,回去有你们说的呢。”

巴豆上了三轮车,老姜骑着自行车跟在一边,他很想跟巴豆说说,可是隔着一辆车,不好说话。

巴豆坐在车上,看着毛宗伟奋力地踏车,他也很想跟毛宗伟说说,可是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他不知道怎么称呼毛宗伟。从前巴豆和大家一样是叫他绰号的,现在有点叫不出口。毛宗伟的绰号叫作“毛估”。毛估,这是方言中的一个词,意思就是“粗略地估计”,比如有一个菜贩子卖菜,他不用称,抓一把菜扔在顾客的菜篮子里,只是估一估大约有几斤几两,就照这估计的收钱,这就可以叫作毛估估。如果说一个人的小名比如巴豆这样的名字并不一定能够标志出一个人的某些特征,但一个人的绰号,却常常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一些行为特征来。毛估这个俗语,在民间的运用,尤其是作为一个人的绰号的时候,那么它的意思,它的内涵显然要更丰富一些。比如还有着“马而虎之”“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或者“得过且过”“丢三落四”等等的意思。在毛宗伟的妹妹生小孩的时候,毛宗伟的母亲叫毛宗伟到医院去看看生男还是生女,毛宗伟去转了一圈,回来告诉母亲说妹妹大概生了个女儿。毛宗伟的母亲说别的事情你可以毛估估的,生小孩的事情你不可以毛估估的。毛宗伟说,我去的时候看见妹妹在哭,我想她大概生了女儿不开心哭的,所以我也没有再问她。毛宗伟的母亲急了,说刚生小孩不能哭的,就赶到医院去,才知道生的是儿子。母亲回来埋怨毛宗伟,可是毛宗伟说,我又没有说肯定是女儿,我只是说大概是女儿,我是毛估估的。

这就是毛估。

看起来毛估的绰号和他的脾性十分符合。

说起来巴豆家和毛宗伟家已经做了几十年的邻居了,这样的邻居关系是够长的了,他们之间不可能没有疙疙瘩瘩的事情,没有吵吵闹闹的时候,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相处还是相当不错的。这里边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两家的职业特性相差较大。

巴豆家是一个医生世家,而毛宗伟家则是一个车夫世家,从毛白癞子拉黄包车开始,以后毛小白癞子继承了父业,巴豆小的时候,正当毛小白癞子壮年。毛小白癞子一副好身胚,每天在院子里练石担,那时候巴豆和老姜都很崇拜毛小白癞子,他们喜欢听他吹牛,喜欢他身上的汗水味。毛小白癞子那时还没有孩子,他常常带巴豆去兜风,带巴豆到三轮车工人聚头的茶馆酒店去。巴豆那时候有没有跟毛小白癞子说过长大了也要踏三轮车这样的话,现在当然没有人记得了。即使当时巴豆真的说过,也不会有人听进去的,因为巴豆和老姜,注定是要学医的。到后来毛宗伟从苏北建设兵团回来,他的祖父毛白癞子已经踏不动车子了,他把三轮车传给孙子,毛宗伟就接过去了。毛宗伟的母亲曾经极力反对,她大概认为一家人已经出了两代车夫了,她的儿子不应该再做这一行了。其实她心里也很明白,她希望子女学学毕先生人家,做大夫,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设想一下毛宗伟家也是医生世家,或者巴豆家也是车夫世家,他们的相邻关系会是什么样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