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七圣子 > 清殇篇:浮心邵华,殇年残忆。 节十二:太极

清殇篇:浮心邵华,殇年残忆。 节十二: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则更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第二种是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第三种是认为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

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第四种是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一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

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二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者,其理也。“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三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而归于世界本源。

这最后一种太极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说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这正是道之谛意!

而说起图,就显得直观许多,外面一个正圆就是太极图,内分黑白两个逗号一样的叫做阴阳。《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或许这也是男左女右之说的原因所在。上为阳,下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升为阳,降为阴;浮为阳,沉为阴…… 两个大逗号里面的黑白小圆点,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左、上、升、浮、白是属于阳性的,所以左边的一块代表“阳”,且呈白色、向上升浮;同理,右边的一块代表“阴”,为黑色,向下沉降,于两者中间形成一反“

s形”。

太极图分为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即为阴阳鱼互纠。“左升右降,左白右黑”。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

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融,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