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心态决定最后的成功 > 第一章 敢想敢做的“心眼”2

第一章 敢想敢做的“心眼”2

曾国藩在早年间官运亨通,他自二十八岁被点了翰林之后,居京十年,官位七迁,一直做到二品大员。若问他为什么官职稳中有升,曾国藩在日记中透露了底细,那就是:“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以老师好友为榜样。”

说到好老师,曾国藩真可以说是把它用活了。因为拜什么样的老师是大有学问的。在今天看来,曾国藩的恩师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能够为晋升仕途提供帮助的权力之师。相传曾国藩会考的那一年总考官是穆彰阿,他当时是朝廷很有权威的重臣。为了利于今后的发展,曾国藩对他以恩师相称。当时在考试交卷 后,穆彰阿曾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马上飞也似地赶回住处,整整齐齐地誊清,然后恭恭敬敬地送到穆宅,而这一次的拜访就是曾国藩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了。从此,穆彰阿对曾国藩非常器重和赏识,处处关照,就连皇帝召见时所问的内容都透露给了曾国藩。

说来曾国藩也还有些本事,但他对皇帝召见仍然是十分紧张的。因为回答皇帝的问题时一旦卡了壳,就会给皇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当他住在穆宅、惶恐不安地等待皇帝的召见时,穆彰阿对自己的得意弟子开始了面授机宜,他问曾国藩是否注意过宫中墙壁上悬挂的字幅,见曾国藩答不上来,穆十分失望。失望之余,他又指使自己的仆人带四百两银子到宫中去,收买太监,以便连夜秉烛代为抄录字幅的内容,回来让曾国藩背熟。第二天,皇帝果然问的是字幅的内容,那是历朝皇帝留下的圣训。早有准备的曾国藩当然倒背如流,使得皇帝对他另眼相看。皇帝问曾国藩为什么这样熟悉,曾国藩按穆彰阿所教的话回答说:“我虽愚笨,但对所遇到的事情总是非常留心注意的。”说得龙颜大悦。

试想,一个人若得到这样的恩师,还会没有前途吗?

其二,能够增知识长见识的学问之师。在治学和修养问题上,曾国藩更多的是向唐鉴、倭仁等人请教。他深深地懂得,做学问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能在世间立足。但要立足,光有知识和才能还不够,而要首先立德。为此,曾国藩遍拜港师,广求学问。

唐鉴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太常寺卿,一生信奉和研究程朱理学。他告诉曾国藩要做到敦品治学,即先要端正人品,进而要在义理上痛下功夫。在他的影响下,曾国藩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并把儒教的精神升华到了灵魂深处。

倭仁身为大学土,在当朝之时就被称为老夫子,他也是京师出了名的理学大师。对于儒家精神,倭仁是身体力行,非常用功,每天他都把自己从早到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记录下来;心中若有私心杂念,就更要自我批判,悔过自新。他的这一习惯给曾国藩带来巨大影响,在后来的数十年中他始终仿效执行。不仅如此,他还将所写日记定期送给倭仁审阅,请他在上面作些眉批,指出不足,以便改正。

试想,这样虔诚的行为能不令其师感动吗?这样自讼自责的态度能不使自己的行为变得严谨吗?

人们在步入社会之初,往往有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要摔几个跟斗,交一些学费才会变得成熟起来。这时,如果虚心地拜几位恩师,学一点知识,得到一些呵护,那么,立足就会快些、稳些。一般来说,凡是举止威严、诚实通达的人,就可以尊他为老师;如果仅仅是博学典雅、会做文章的人,则可以与他结为朋友。这样,你的人生道路就能够变得平坦而光明。

全面发展英语好·懂电脑·知识通

现代人崇尚的是一种全面的发展。

首先外语必须过硬,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这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的技能,和一种学习的工具,而掌握了外语一则掌握了参与竞争的一项重要砝码,一方面又掌握了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所以即便将来情况不妙,也可退而结网,重新充电。而且学好外语又可以有条件出国,学习一种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理念,则又是参与竞争的重要一环,所以明智的青年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洋文上。

无怪乎文化护卫们不无担忧地呐喊,这“寄托”的一代能否寄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全民族的文化精英们在捧着一本外语词汇念得不亦乐乎,整个民族为了一门外语而浪费这么大的精力,这是否正常?

然而这一代毕竟是一个理想失去、人文失落的一代,竞争的压力让他们的眼光从未离开过实际,这就是现实。

再有就是学会现代化的生存,电脑比谁都玩得溜,网络比谁都通,自然也就比谁都更接近一种现代化的生存状态,电脑随着信息时代的腾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