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裤裆巷风流记 > 默认卷(ZC) 第五章

默认卷(ZC) 第五章

灭渡桥又叫觅渡桥,老年纪人也有叫做渡僧桥的。说是早先河上没有桥,老百姓过河全靠一只小渡船。河面宽,河水急,碰到刮风落雨,容易出事体,翻船沉煞人。三日两头听见讲,老百姓里传得汗毛凛凛,说那一段河道的河床全是白花花的死人骨头堆起来的。一般人没啥大事体不去那块地方。元朝大德二年,有一日渡口来一个僧人,叫摆渡人渡过河。老摆渡那一日正在发寒热,请个替工,替工胆子小,看见河面上风急浪大,不敢解缆绳摇船渡那个僧人,僧人笑一笑,随手在岸边折一根杨柳枝,乘了树枝渡过河,两岸等摆渡的人看得发呆,隔了一阵方才清醒,晓得是碰上仙人了,大家跪下来磕头拜仙,僧人过了河,甩下那根杨柳枝,化成一座单孔石拱桥架在河面上,众人欢声震天动地,连拜再拜,僧人却不知去向。从此老百姓就叫这座桥渡僧桥了。其实大家心里明白,这种故事只能骗骗小人,骗骗憨大痴二。世界上仙人是没有的,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倘是有,不要说一座单孔石拱桥,美国人一百几十层的楼房,法国人驰名世界的巴黎圣母院,说不定也是仙人变出来的呢。事实上,查一查历史记载就晓得,元朝大德二年造这座桥,光民工就用了一万六千多个,花了一年半时间才造好,哪里有杨柳枝变桥的好事体哟。桥造起来,倒是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不少方便,南面来的商人旅客进苏州做生意、游码头,苏州城外菜农挑菜进城卖铜钿,苏州城里老百姓出葑门过河到对岸去办事体,全走这座桥,用不着再等渡船,担惊受怕,所以取名叫“灭渡桥”。

灭渡桥造工精致,气势不凡,跨径有二十米长,桥面宽五米多,来去过往的人,走惯独木小桥,现在踏上这么气派的大桥,只觉得心胸开阔,自然赞叹不息。稍许远一点地方的人听说灭渡桥怎么怎么了不起,有事无事携老带小来看西洋镜,灭渡桥一时兴盛得不得了。那辰光,桥北进葑门就是苏州城,出葑门桥南就是乡间,立在桥上,一眼望到南,一眼望到北,南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北面葑门闹市区,青砖黛瓦飞檐吊角的民居店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派繁华景象,南面望出去几里远不见一样障眼物事,一片农田一片水,蛙鸣蝉叫,另一派田园风光。可惜这样的风光现今是再也看不到了。今朝立在桥上看看,桥面狭窄,桥身破落,望到北,一片破旧低矮的小瓦房,穷酸兮兮,望到南,大烟囱东一根西一根,红砖红瓦的厂房南一排北一排,乱七八糟,轰隆咣啷嘈杂声搅得人脑子发涨。

老灭渡桥确实是老了,狭窄了,何况这种老式石桥,上桥下桥有石阶沿,不好行汽车。自从桥南办了厂,同老灭渡桥并行的新灭渡桥造起来了,车子走新桥,人走老桥,本来是蛮清爽蛮规矩的事体,可是这几年人越来越多,车子也越来越多,新造桥加老造桥也负担不了日益繁重的交通任务。

车流在新灭渡桥上堵塞,人流在老灭渡桥上堵塞,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经过灭渡桥的人,不管是骑自行车还是摩托车,不管步行还是乘汽车,没有一个人不曾在桥上堵煞过的。堵在桥上,不得前不得后,没有其他事体做,只有骂山门顶配胃口。骂别人,骂自己,骂祖宗十八代,骂人多骂桥窄,骂新造桥洋腔不管用,骂老桥破落不像腔,连造桥的老石匠也骂到,真是冤枉孽障了。灭渡桥小算也有六七百年的寿命了,当中只修过一次,到今朝还石梆铁硬地竖在河上,照样通行,实在是桩了不起的事体,不讲什么造桥史上的杰作,至少也是有本事的石匠弄起来的,哪里想到六七百年以后,被子孙戳了脊梁骨骂,好在骂人的人并不晓得自己骂的啥人,被骂的人也不晓得自己被人骂。

老百姓怨天怨地,说起当年税吏镇在桥头,只鸡匹布进城都要征税,后来灭渡桥一度由外国人扼守,变成“洋关”,中国老百姓过桥更加苦。想不到今朝过这座桥还要骂山门。不过那辰光当面不敢响,背地里骂,现在人人敢当面骂,倘是现场来个什么市委书记、交通局长,保证叫他吃不落兜回去,三日三夜受用不完。

灭渡桥交通拥挤一日比一日严重,上下班工人当中有笔头子稍微来事一点的,就写人民来信,戳到上头。上头倒也蛮重视,派人下来调查,什么民意民情,什么人流车流,专门有人端个凳坐在桥头,拿个小本子画杠杠,一本正经像煞有介事。后来日报上也登了,广播里也喊了,可是一段辰光下来,并不见什么动作,灭渡桥仍旧轧煞,老百姓仍旧骂山门。桥南有一爿厂家,厂领导看到工人上班总是迟到,下班不能准时到家,影响生产,索性厂里出钱买来一条轮渡船,自己厂里的大小汽车自行车不走灭渡桥,全乘轮过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