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分章完结244

分章完结244

团,攻占濮集以东、巨野以西的郓城。并要求第一军司令官不要等待酒井旅团的掩护,应以第十四师团主力直接渡河,执行原任务。

这样,土肥原贤二就要在没有任何掩护与策应的情况下,率主力强渡黄河,击溃固守于南岸的中**队,完成进入兰封地区作战的任务。

第十四师团司令部设在距北岸河堤不到5公里的一个村落中。这是一所砖墙瓦顶的四合院,午夜过后,上房内仍然灯火通明。土肥原身着戎装,反剪双手,站在八仙桌旁,听取参谋长佐野忠义大佐报告渡河的准备情况。55岁的土肥原肩膀宽阔,体格健壮,长大微胖的脸庞红润而光泽,宽大的鼻翼下蓄着一撮颇富日本人特征的浓密短髭。他在倾听别人讲话时,脸颊不时出现神经质的轻微抽动。当佐野参谋长报告完毕后,他看了一下手表,用低沉而浑厚的音调说:

“很好,一切按计划进行。”

“是。”佐野答道。

“记住,我们一定要以最小的代价渡过黄河。”

“明白。”

当佐野退出之后,土肥原在屋内缓步踱了两个来回。激战在即,他依然镇定自若如同闲时。0时30分左右,他出了临时司令部的院门,在卫兵的伴随下,向村南走去。

土肥原贤二,183年8月8日出生于日本冈山县一个武士之家,其父土肥原良永曾任陆军少佐,其兄土肥原鉴为陆军少将。

1904年,21岁的土肥原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同年11月,被任命为步兵少尉,供职于高崎步兵第十五联队,向通往将军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土肥原因成绩优秀,不久又被选入陆军大学深造。1912年11月,土肥原由陆大毕业,任职于陆军参谋本部,不久他便被派到中国,在北洋军阀政府进行特务活动。“九一八”事变时,土肥原任日本在沈阳的特务机关长,是事变的积极策动者。此后,他又把溥仪从天津诱到长春,建立“满洲国”。并参与制定、满洲国的基本政纲。1935年,土肥原策动在华北掌握兵权的宋哲元、阎锡山、韩复榘、商震四人,建立华北新政权,未获成功。总之,如果以土肥原做为一条线索的话,可以穿起不少中国的历史大事件。

土肥原是日本陆军中有名的中国通,他的中国话说得既标准又流利,与中国人交谈不需要翻译人员,他对中国的风俗习惯、思想、历史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而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交谈时的插科打诨也都十分熟诸。他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谈笑戏谑,引经据典,随口而出,使许多长期活动于中国的日本文武官员望尘莫及。

土肥原来到村头,登上高丈余、宽数尺的土垒寨墙,举目望去,只见朗月隐匿于浮云之中,四野一片漆黑,耳际惟闻夜风掠过庄稼地的飒飒之声。他低声一笑,自语道:“用中国话说,这叫‘天助我也’!”

“师团长,看来您对我们渡过黄河很有把握。”卫兵说道。

“当然。渡河一定能够成功。我很了解中国的军队。”

凌晨一时,黄河北堤下,一颗信号弹倏然升起,紧接着,日军的炮击开始了。轰轰的炮声如沉雷般传来,土肥原感到脚下的寨墙在微微颤抖。

几乎同时,数十架飞机掠过村庄上空,往黄河方向飞去。

“这是我们的飞机。”土肥原说,声音有些兴奋。

为使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土肥原命令所有野炮与重炮部队提前对南岸中**队的阵地进行持续轰击,并通知临时航空兵团,派飞机配合作战,要求炮兵和空军在渡河之前摧毁对方的炮兵阵地及河防工事。然后,先遣部队分数路强渡黄河,占领南岸大堤,掩护主力部队渡过黄河。

黄河南岸的董口—武集—旧城一线河防阵地同时遭到日军的猛烈炮击,紧接着,日军飞机也飞临南岸大堤上空投弹轰炸。

日军炮击开始后,中国守军的炮兵曾向北岸的敌炮阵地进行还击。但几分钟之后,中国守军的炮兵阵地便被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