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分章完结270

分章完结270

需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5月,姚宗、何成璞等都提出过这一建议。

继之,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也提出这一建议,进一步坚定了蒋介石的决心。蒋介石决定炸开黄河,制造水障,以阻止日军西进。他直接向驻在杨桥的三十九军刘和鼎军长发出了密电:“为了阻敌西犯确保武汉,依据冯副委员长建议,决于赵口和花园口两处实行黄河决口……赵口之决口,限两日完成。已另电洛阳第一战区程长官负责主持,规划实施……..花园口之决口,已电令一o九师负责万福麟)负责,仍由三十九军统一指挥。并希电报后,即向程长官联系,接受指示,认真办理具报。”

蒋介石和刘和鼎直接电话联系,随时询问进展情况。他对刘和鼎说道:“以水代兵,在黄河历史上有20多次。我们也是研究了再研究的。和鼎啊,这次掘堤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切戒小妇之仁。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功!要打破顾虑,克尽全力!”

为确保守住郑州至许昌一线,参谋长晏勋甫、副参谋长张胥行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建议掘开黄河。

1935年早在武汉行营时,晏勋甫曾拟过两个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徒占废墟无可利用。二是水攻,挖掘黄河堤岸,以水淹敌。以一炬付郑州,只能起坚壁清野作用。

决堤,既可以水淹死敌之先头部队,更可将敌人主力隔绝在西进路上,不战而达战略目标。晏勋甫道:“敌相当部分是机械化部队,装甲车、卡车、火炮牵引车多至千余辆,滔滔大水中,必寸步难行。”他转向了程潜:”“此乃不成熟之设想,当否,请总司令裁定。”

程潜默默抽烟,半晌无话,观其神志,显然在作缜密考虑。恰此时,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蔚打电话询问作战对策,晏勋甫于是回话道:

“我们拟掘开黄河堤岸,放水阻遏敌军。”

“决堤放水?”林蔚的口气显得几分惊讶,停顿了一下又问:“你们计划在哪里掘?”

“赵口至花园口一线。”晏勋甫根据程潜提示,又补充了一句:“请林主任报告委员长定夺。”

林蔚搁下话筒,便去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听后,淡淡一句:“知道了。

见蒋介石半晌未置可否,林蔚以为他不会同意了:“决口之后,黄水一泻千里,受灾百姓必多……..”他瞥见蒋介石脸色不对,把后面的话咽了下去。

“上学要付学费,经商要垫本,不花代价怎么行?这是以小的牺牲,换取大的胜利。“蒋介石本也有以水淹敌的想法,程潜他们的方案,正合本意。只是作为最高统帅的他,对决口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不有所考虑。“至于灾民嘛,政府应尽力救济。”

林蔚连忙称是。

蒋介石立即召集最高军事会议。由于情势紧急,不容拖拉,他在林蔚介绍程潜所提方案后,率先表示赞同。众人自然不再有异议,咸趋声附和。未了蒋介石关照此为最高军事机密,务须秘而不宣,事前也不许组织百姓转移。

“事前及进行过程中保密容易,大水漫淹后,必有记者报道,舆论也必究询原因,届时如何说法呢?”军委政治部长陈诚问。

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提出,可下达指令,加强新闻检查,一律不许报道。”不。”蒋介石立即否定:“任其报道,且要如实报道灾情。”

何应钦有些疑惑地道:“那决口原因呢?

总得自圆其说,总不能暴露真相,以防引起舆论诘责。““真相?”蒋介石已是成竹在胸,微微一笑而道:“日机不是到处狂轰滥炸嘛?”

众人一下子明白了蒋介石的言下之意。

未及一个钟头,晏勋甫就接到林蔚回电:

“你们的掘堤计划,最高军事会议已作研究,委员长已表同意。”

程潜以电报形式,再作书面请示。他的用心是:掘堤后,必有无数百姓罹难,一旦泄漏真相,将为千夫所指,舆论压力下,很可能被蒋介石推出来当替罪羊。电话口说无凭,故而欲取得书面批复,以预留后路。

6月1日,蒋介石回电批准,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南岸选定地点决堤,让河水在郑州、中牟之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敌西犯,并要求在4日子夜放水。赵口在花园口下游,距花园口大约40公里。

程潜将掘堤任务交给了第20集团军,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经与参谋长魏汝霖商酌,派53军1团具体执行,决口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