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分章完结642

分章完结642

桂园中山四路十八号。那里的房舍虽不大,设备也一般,但还合用,而且距离曾家岩50号,大家习惯称“周公馆”,和红岩新村都不远,又在马路旁边,地点适中,汽车进出也很方便。周一开口,张治中慨然答应,全家搬到复兴关中训团内一所狭小破j日的平房里。于是,**就以桂园作为会客、工作、休息之所。每日上午由红岩来,下午会客,晚上回红岩睡觉。

重庆谈判期间,**等**领导人在张治中的寓所一一桂园下榻,频频与备党派领导人和各界民主人士广泛交谈,交换意见。

房子不大,一楼一底。楼下是会客室、餐厅、备餐间、秘书室、副官室、盥洗室。楼上是卧室,大小五六间,张一家十来口,也够拥挤的。楼南是个院子,院子东面是大门口,传达室、汽车间各一。院子西面是警卫员室,经常住着一个手枪班。楼房北面是一排平房,包括厨师和工作人员住房。院子的四周是竹子编的围墙,很不严实。

值得一提的是客厅,它是《双十协定》的产生地,是名流汇集、高谈阔论的场所。那是一间约二十多平米的长方形房子,周围摆上朴素的沙发,只能坐十来个人。东面、南面是窗子,外层是百叶窗,里层是玻璃窗。墙角处摆上两三盆花草,什么古董摆设都没有。南墙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的横幅,字体雄浑,笔力道劲。东墙悬挂蒋介石手书的戚继光语录:“若谓战无不胜,固属欺人之谈,然劲敌从来未尝不败……西墙是女画家红薇老人画的一幅花卉。北墙是《秦淮夜泊图》,是一位八十七岁高龄画家的作品,上题七绝一首:

春风吹梦到天涯,人在天涯梦在家,梦到秦淮秋月夜,系船水阁听琵琶。

这些字画,体现了当时主人的身份、思想和性格。

**住桂园,安全是个首要问题,最操心的是周恩来。他不仅对**的睡床、坐椅、房子逐一仔细检查,而且对警卫工作亲自布置。**从延安带来一位颜太龙同志,龙飞虎原在重庆,加上陈龙共三人,力量是单薄些。开始,张治中对周恩来说:“政治部有警卫营,大多是我家乡的子弟兵,我准备用他们来担任警卫工作。”

周恩来考虑再三,认为当时重庆十分复杂,散兵游勇多,前线下来伤兵多,袍哥帮口多,一般警卫管不了他们。两人商量结果,决定派宪兵担任。张治中和宪兵司令张镇一谈就解决了。

桂园小客厅,**在这里接待客人在四十三天的谈判中,**除了头尾三天在林园外,其余全在桂园。早上**点由红岩村来,晚上回红岩村歇。白天工作和休息在楼上,会客在楼下。有时谈判也在会客室内进行,不少次还进行到深夜。所以当时的桂园,既是**在重庆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国政治漩涡的中心。

和谈能成功吗?这是社会上普遍发出的问号。事实上,当时国统区大致可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是期望派,占多数。由于人心厌战,人心思变,人们认为谈判困难虽多,但大势所趋,期望能达成协议。第二种是摇头派,人数不少。他们认为国共两党厮杀了几乎二十年,和平是不可能的。这里头包括国民党右派、军人集团,亦包括“战难和亦不易”的胡适之流。第三种是主和派,人数不算多,属于国民党左派、社会有识之士、知识分子和华侨等。

他们坚决主和,主张维护三大政策,如张治中、邵力子等。他们对和平存在强烈的愿望,以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到重庆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蒋介石的内心打算是另一回事,但他对此却是十分重视的。毛刚到重庆的第一天,就在当晚八时半由张治中邀请**和代表团到蒋的官邸山洞林园,盛宴欢迎。第二天下午和**作第一次直接交谈。9月2日,又再次邀请**和代表团到官邸赴宴,会后,蒋、毛两人又作了第二次交谈。从8月29日至9月3日,以周恩来、王若飞为首的**代表团,同以张群、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不断交换意见,各项问题都接触到了,并由张治中和周恩来直接商量,初步确定了商谈的议程。

当时外间传说,蒋介石对谈判毫无准备,一切方案均由**提出,蒋只好消极对付,派人敷衍等语。但这不符合事实,也小看了蒋介石。蒋介石对**和这次谈判是胸有成竹,也是胸有成见的。蒋介石是个阴谋家,有他的一套。他当时的设想是:先由双方交换意见,摸**的底,自己先不说话,然后提出要点逐一进行谈判。

谈判是异常艰巨的,一开始就出现了针锋相对、各不相让的对抗态势。9月3日,**代表提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