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分章完结646

分章完结646

“青年从”。abcwxw.com

所谓“青年从”,简单地说就是“青年从军退役人员”。前面讲过,“十万青年十万军”时期有个政策,青年军从军人员退役以后可以选择进学校读书,由国家提供学费。现在抗战结束了,一大批拿政府薪水、受三青团领导的“青年从”就涌进了备大校园。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成绩更加不妙,但却可以不在乎学校的考试、不在乎学校的纪律,作为流氓学生和学生特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公害。

“青年从”有点像是“军官总”的孪生兄弟。在校园里,他们的组织性不亚于学生会,攻击性却更加残暴,他们兼有学生的轻率和兵痞的野蛮,却失去了理想的单纯,犯起浑来无法无天。他们可以打老师、打同学、大闹课堂,可一旦对上级不满,他们也敢打警察、骂官员、围攻政府。1946年4月,刚刚在“反苏运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青年从”就转而大闹南京总统府,有个家伙居然还在总统府的墙上画了个大王八,而这位敢在蒋委员长办公室的大门口表现漫画才能的傻大胆,就是蔡远飞的老朋友潘崇德。

1946年4月之后的南京,就像是政治闹剧的大舞台。

一方面,报纸上接二连三地登出各种各样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大街小巷间却充满了天怒人怨,集会游行和抗议漫骂此起彼伏一一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不满的情绪又往往是因为那些“好消息”引起的。

比如,有好消息说,苏联从东北撤军了。

可是,外国的撤军并没有换来中国的和平,苏联人前脚刚走,国共两党后脚就打了起来,4月份以后的东北地区成了军事冲突最激烈的战场,而就在这时候,南京城里的东北人也纷纷上街请愿。

抗战胜利后,大批的东北籍军人、学生和阵亡将士遗属滞留在国统区,他们无法返乡、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窘困不堪。中山大道上每天都有东北军人举着“要回家,要工作”的牌子申请救济,还有的孤儿寡母打着招魂幡讨要抚恤金,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就像叫花子一般。

姜键的母亲是位心善的东北老太太,她经常守在兵营的门口,遇到军官就问:“孩子,您有没有用不上的东西呀?都送给大娘吧”…,,….然后就踱着一双小脚去救济老乡。姜键这时候是二大队的副队长,他自己不好出面办这种事,却也经常在私底下发牢骚,责怪政府亏待了东北人。

当时,与东北有关系的**人几乎全去了“满洲”,一般人并不知道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是**,却都知道张学思出任了辽宁省主席,借着“张大帅”的名头,招兵买马的号召力很大。于是许多人都认为国民党只派“外乡人”去东北是搞不过**的,最好的办法是把张学良放出来,让他带着老部下去和**和苏共争地盘一一凭着张少帅的影响力,且不说能不能赶走“民主联军”,至少能够让**发展不起来一一这样的话,中央政府在东北既不花钱,也不费力,**可以把精锐部队集中在平津地区,先南北夹击、解决华北问题,再图谋恢复东北…….这个想法或许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就行不通。抗战期间,东北受到的破坏比较小,比中国其他地方富裕得多,为了能去“满洲”发“接收”财,中央嫡系自己都争破了头,谁还会让这个美差落到“东北破落户”的头上?更重要的是,1946年,正是蒋总裁满怀壮志准备一统江湖的时候,他刚刚把拜把哥哥龙云软禁起来,又怎么可能再把拜把弟弟张学良放了出去。因此,盼望回家的东北军人们只能留在南京城里苦苦煎熬。一直熬到1947年底,陈诚预不住了,政府才赶紧组织“回乡总队”,把这两万多人送回沈阳去打仗。可这些人早就对“党国”寒透了心,一回家就去找**,还没来得及整编就跑光了,就连总队长张国威都投了**,打老蒋的劲头比正宗的八路还要猛。

1946年4月,“第一届国民大会”的代表选举工作即将完成,这对渴望“民主”的人们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其实,早在1946年1月10日,全国备党派就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当时的代表名额为国民党8人、**7人、青年党5人、民主党派(民盟、民社党、救国会、职教社、村治派、第三党)9人、无党派贤达9人。这样,**和民主人士的联合力量就超过了国民党和“青年党”。结果,执政党提出的议案经常被在野党否决,而在野党的主张又得不到执政党的履行,“政治协商”流于形式。

于是,制订宪法、召开“务之急的事情!

这就使得所谓的国大”就成了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