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顾不了朝廷。朕现在决定迁都洛邑。太史占卜一下,选择吉日东行!”
平王已经决定东迁,卫武公只得服从。卫武公建议说:“我的职位是司徒,要为朝廷负责,也要为百姓负责。东迁是一件大事,对镐京百姓震动很大,必然人心惶惶,应该张贴公告,让百姓周知。”
平王说:“好,就由司徒办理”
早朝结束,司徒卫武公就命人书写公告,派人四处张贴。张贴处,百姓围拢着争先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大王决定迁都洛邑,百姓愿意随驾东迁的,抓紧做好准备,一同启程。……”
平王又安排祝史撰写了祈祷文稿,写明迁都理由,亲自到太庙祭奠祷告,禀告列祖列宗,历代先王。
吉日到了,东迁动身之时,大宗伯抱起七个祖宗神位牌,用黄布条捆在一起,坐在第一辆车上走在最前面。接着秦襄公领着秦国的兵马护卫着平王的辇车,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紧跟在后,黎民百姓扶老携幼跟随东迁移民的不计其数。东迁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几十里。
至此西周结束。
周平王到了洛阳,看见市井繁华,殿宇壮观,宫殿和镐京没有什么两样,心中十分高兴。
因为过去都城是镐京,在西部,所以东迁之前的周朝称作西周;迁都洛阳以后,因为都城在东部,所以后人就习惯上称作东周。迁都这一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自此开始的周朝称作东周。
迁都洛阳,早已惊动各国诸侯。平王到达洛阳第一天起,各国诸侯纷纷上表进贡表示祝贺。只有南方的荆国没有来人祝贺,周平王很不高兴,上朝时,提议要对荆国发兵问罪。
东迁刚刚结束,朝野刚刚安稳,都不想打仗。大家纷纷说:“荆国开化较晚,不懂礼数,不服约束。宣王亲自征讨,才表示归顺。现在迁都刚刚结束,人心还不太稳定。再说现在还不知他是归顺还是叛逆,如果出兵,荆国必然产生敌意,奋力对抗,也是胜负难定,反倒麻烦。不如暂时包容,以德感化。如果他不自觉,待朝廷兵力强壮之时,再去讨伐也不算晚。”
于是平王放弃南征的动议,自此没有人再提南征的事。
第二天早朝,诸侯向平王谢恩,打算回国。平王刚刚登基,没有心腹大臣,勤王的诸侯都是忠良,但是申国和晋国都临近西戎,申侯和晋侯必须回国主政,防御西戎的报复袭击。就决定留下卫武公和、郑伯掘在朝中和太宰咺一起辅佐朝政。加封卫武公为司徒,郑伯掘突为卿士。就这样,申侯、卫侯领兵回国。平王把被西戎占领的岐、丰赏给秦襄公,令他打退犬戎,夺回失地,保一方安定,秦襄公也领兵回国。卫武公、掘突留在了朝廷。
一切都很完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郑武公掘突年轻有为,聪慧多谋,处理公务都比较得体,受到周平王的宠信。朝野上下关系处理的都很好。东迁稳定之后,结婚的事情自然摆上了日程,他请来了太宰咺。太宰咺多聪明呀,掘突一找他,就知道是什么事情。好人做到底,太宰咺主动开口:“朝廷安稳了,你也该结婚了吧?”
郑武公也不掖不藏:“太宰大人真是知道我的心思。我的父亲已经过世,我还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办,还需要大人指点。”
太宰咺说:“你我同朝为官,这件事情就不要客气了,我帮你张罗。我派人和申侯联系一下,让他送到郑国。”
郑武公说:“朝廷的事情也很忙,婚事可不可以在洛邑办?”
“也可以,”太宰咺说:“哦,对了,申侯是大王的外公,申侯的小女是太后的妹妹,是大王的小姨,你的婚事不仅应该在京城办,而且应该禀告大王和太后。”
为了结婚,郑武公已经有了一些准备,在洛阳买了一块地方,建起了府邸。
太宰咺几经张罗,郑武公的婚期定了下来,与申国已经做好了联系。婚期将近,郑国出50辆兵车去接亲,申国又派了50辆兵车送亲。
结亲的队伍来到,鞭炮,唢呐,锣鼓响成一片。
太宰咺主持婚礼,平王赏赐了100匹绸缎,太后送来是翡翠饰品,王公大臣,各级官员都来送礼,周边的小国国君也都来上礼。那时候送礼一般都是宝贝或者就是布帛,没有钞票,更没有银行卡,所以十分显堆。礼品堆积如山,库房装满了,就在院内堆放。
这场婚礼是洛阳城里多年没有过的,规格高,规模大,礼品丰厚都是当地顶极。郑武公收获了美女,收获了财富,还收获了名望。人们都知道了郑武公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