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避嫌,为什么不辞职,让人们看明白你的清白?”
元咺叹息说:“我如果辞职,谁能来帮助叔武共同守卫这个国家?儿子被冤杀,这是私怨;守国是大事,不能以私怨废了大事,失掉忠臣报国的大义。”他放下失掉儿子的痛苦,坚持做他认为正义的事业。他对叔武说:“应该给晋侯写一份国书,求他恢复主公的君位。”
叔武就安排人拟写了国书,派人送到晋国。
践土会盟,晋文公受到周王的嘉奖,成为周王任命的方伯、盟主。会盟结束,晋文公坐着天子赐给的“大辂”,换上新的服冕,三百虎贲之士护卫左右,彤弓挎在身上,奖品单独拉了一车,一路上荣耀百倍。进入国内,百姓积聚在道路两旁争先观看,迎接胜利回来的雄狮。回到宫里,文公开始论功行赏,狐偃第一,先轸第二,其他在后。将领们提出了意见:“城濮大战,出谋划策,制定作战方案,排兵布阵,指挥战斗都是先轸,应该是一等功,为什么把狐偃列为第一?”
文公解释说:“城濮大战,先轸主张一定要和楚国战斗,不能跑了敌人;狐偃主张要避让楚国,先礼后兵,不要违背当年的诺言,对楚君不失信。战胜敌人是一时之功,坚守信义是万世之利。不能让一时之功盖住万世之利。”将领们听了都很佩服。
狐偃又提议:“先前的托孤大臣荀息,接受先君的嘱托,实心实意辅佐幼主奚齐、卓子,忠贞不二,不失臣节,是天下臣子的楷模,忠节可嘉,应该予以褒奖,录用他的后代,树励臣节,培植百官的正气。”
文公说:“这个建议非常好,教寡人做有德之君,倡导百官中军守节,树立正气,这是江山社稷稳定的基础。”于是拜荀息的儿子荀林父为大夫。
舟之侨擅离职守,耽误大军回国,文公令赵衰议罪:“赵衰说,周之侨奉军令备船,擅离职守,属于违背军令,当斩。”
舟之侨自己辩护说:“当时妻子有病,所以回家看望妻子,耽误大军渡河,请求宽大处理。”
文公说:“战将事君不顾自己的生命冲锋,怎能顾及妻子?”喝令:“斩首示众!”
这次出兵抗楚军法严明,第一次斩了颠颉,第二次斩了祁瞒,第三次斩了舟之侨。这三人都是名将,不论你以前有天大的功劳,违令必诛,严明了纲纪,震动三军,立下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规矩。从此晋国的部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听从号令,非常有战斗力。
这次出战使重耳看到了军队的重要性,重耳说:“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保国的需要,是战胜外敌的需要。在诸侯纷争的年代,军威就是国威。立德是根本,立威是保障,德威并立,以威保德。”
先轸说:“根据我国的国土规模和征伐不德诸侯的需要,应该建立六军。”
重耳说:“按照规定,天子才可以拥有六军,晋国已经建立了三军,诸侯不能超过天子。”
先轸说:“这个好办,新建立的三军建制上稍微小一点,叫做‘三行’。”
文公说:“这样可以。”于是以荀林父为中行大夫,先蔑、屠击为左右行大夫,很快把三行建立了起来。这时晋国的兵马超过任何一个诸侯国,也超过楚国。一个强大的晋国在中原矗立起来。
卫国的使者到达晋国,向晋文公递上国书。晋文公打开一看,上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卫臣武再拜伯主晋侯殿下:君侯不忍心看到卫国灭亡,答应故君复国,卫国臣民都感激君侯的厚德高义,请求早点落实。
文公刚刚看完卫国的国书,又有人送了陈国的国书,陈穆公也为卫成公求情。书札上说卫侯郑已经悔罪,请伯主再给他一次机会。文公就命人起草回书,同意卫侯郑复国。同时又给驻扎在五鹿的卻步扬发去指令,不再阻碍卫侯复国。
叔武接到晋文公的回书,立即派人带着车辆去陈国接卫成公。陈穆公也已经收到重耳的回书,亲自劝说卫成公归国。卫成公找来从人商量怎样回国,公子歂犬对卫成公说:“叔武为君已经很长时间了,国人都顺从了他,又和邻国结成同盟。这次派人来迎不可相信。”
卫成公说:“寡人也有疑虑。”卫成公本来疑心就重,听了歂犬的挑拨,心里就更没有底了,派宁俞回楚丘探听情况。宁俞没有任何疑虑,但是也不得不走一趟。回到楚丘,正赶上叔武领着百官议政。宁俞进入朝堂,看见叔武没有坐在正位,而是坐在殿堂的东面,面朝西坐着,正位空着。看到宁俞进来,起来迎接,非常亲热,如同同僚一样,和过去没有任何两样。叔武是通称,人们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