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初登相位
距离青苗法被废已经过去十天,王安石终于出山,将这多日来的反思、考察,汇聚成一封奏章,上奏给神宗。那日吕惠卿前来,的确给他带来了很好的消息和两位得力助手:一位是李定,在地方多处游历,亲眼所见青苗法的效果,并非韩琦所说那样惨烈;一位是蔡卞,蔡京的弟弟,今年中举的进士,年轻有为,重要的是,相当支持新法,并且立场坚定,是个可造之才。王安石有了这样的一手资料,心中便安定了许多,几番思索,几番考量,终于将多日所想汇成这封奏章,满怀希望地呈了上去。
而当神宗看到这封奏章时,心中也是颇为欣喜,当日他下令废新法,实属无奈之举。当时情况混乱,母后和太皇太后节节威逼,他只得顺势而为,但最关键的原因,是出自他内心的担忧。韩琦所言,句句剜心,让他一瞬间便失去了对新法的信心。毕竟他如今年纪还轻,在对待政治法度上面还稍显稚嫩,何况韩琦待他有恩,又是大宋的忠臣,历经三朝,在政治上,有着比他出色很多的表现和经验,这样言辞恳切地直抒新法弊端,将新法造成的具体危害告知他,劝他废法,不得不说,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他内心十分害怕把事情做坏,所以当时头脑一热,便下令废法,但冷静下来想想,又颇为不甘,毕竟新法的核心意义,和他最想做成的那件大事息息相关。换言之,他毕生的梦想,他不甘心这样放弃,当即便派了两个亲信的宦官张若水、蓝元震出京,到地方上去暗访,秘密调查青苗法到底反响如何。
昨日两人快马加鞭地回京,直言在青苗法推行的地方一切都好,没有什么硬摊派的行为,一切都是自愿。神宗闻言,心中一定,那杆变法的天平又渐渐往王安石这边倾斜过去。
心下有了决定,但他却不能轻易有所行动,毕竟十天前太皇太后震怒,逼得他满口答应废新法,现如今又贸然地支持变法,定会再次激怒太皇太后。这件事还得慢慢来。所以一连数天的问安,神宗都显得尤为耐心,眼看着太皇太后的怒气渐渐消弭,便渐渐将这变法的前前后后同她耐心交代,并将那两个宦官叫来,亲自和太皇太后描述民间的实际反应。同时,提拔司马光为枢密副使,让他进入到朝廷最高的领导集团中,地位远在王安石之上,借以平息反对派的抗拒。
司马光接旨后,尤为得意,之前对青苗法的三波攻击都收效甚微,谁料韩琦一脚猛烈的助攻,直接逼得神宗废法,眼下神宗巴巴地将他升官,颇有一种讨好的意思,这让他从数月来被忽视的愤怒和地位被威胁的焦虑中走了出来。
但司马光从来都没有要把王安石当作自己死敌斗个你死我活的意思,先前对于新法的攻击,并不是针对王安石,而是为了自己。当时的他,是到了地位直接被威胁的地步,所以才不得已跳出来反击,再者吕惠卿是他向来看不起的人,竟然要和他平起平坐,这让他大受刺激。直到他听得众人整日说着新法的不好,人民如何如何悲惨,才觉得王安石是不是做错了,当即修书三封,苦心相劝。谁料王安石不愿和他多费口舌,这让他更加窝火,面对和王安石有关的事情,终于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了。
而后局势突然翻盘,他今日又被升职,他在确保自己地位的同时,才想起王安石当下的处境,当即便借着皇帝下旨要王安石回来办公的由头,大肆渲染,公然指责王安石的失职,言辞激烈,所幸王安石并非小气之人,并未在意。但这一举动,看在神宗眼里,却是惹人生厌。多次警告后,司马光依旧我行我素,终于王安石也意识到,司马光行事已经欠考虑,失了公允之心,对待新法的态度便不好控制了。
王安石此时到了最为敏感的时候,韩琦的抨击历历在目,他不能再放心让任何一个对皇帝有影响力的人身居高位了。所以在奏章呈上去之后几天,在获得皇上的肯定回答之后,他毅然决然复出,第一件事,便是批准了司马光的辞呈。按照旧例,宋朝官员每次上任前,都要礼貌性地推辞。这是王安石不念旧情,对司马光发起的第一次反击,收效明显,司马光当即被排除在两府高官之外。而后新法重新实行,自然受到纷至沓来的反对意见,都被神宗和王安石一一压制。
熙宁三年(1070)年底,神宗提拔王安石到首相的位置,确立他百官之首的地位,至此,王安石正式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同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举家回京,任太子中允。王安石至此,可谓是家庭、事业两相美满,意气风发。
但对于汀时来说,这一年却并不这么好熬。之前因为云娘的事情,他和老爷之间总感觉没有从前那般亲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