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越六零年代,享受幸福生活! > 第73章 苏海的建议

第73章 苏海的建议

“大伯酒少喝点…"

苏海傍晚出门前,耿香珠拉着他嘀咕,千交万待,别让苏州宇偷喝她酿的酒,那么精贵就一小坛要留着苏承恩。

“没喝,忙着呢。小海最近在家有时间多陪陪你爷爷奶奶,以前在村里都是大伯陪在身边,你看看爹娘才离开几天,他们就想我了,你说我都多大了,还担心我的身体。"苏州宇在边上感慨自己为了事业,无法陪伴爹娘的内疚。

苏海:呵呵,我能说他们是担心酒,而不是担心喝酒的人?还是说从正面、反面、侧面,都没看出他们想你,连提都没有提起。

苏海没眼看苏州宇在那感叹,起身出了隔间,就听到办公室里的其它人都压低声音在那讨论,苏海仔细一听是新建知青院的事。

原来昨晚村干部和各家户主一起开了个短会,主要组织人建知青院的事,还有新到知青的临时住处的安排。

建房期间每户出两个男丁,参加盖房每天按十工分算。知青院未建完之前,重开公共食堂,找个婶子给知青做饭,每天六工分。

知青的粮食让他们自己保管,每天吃多少,就交多少。省得到时候粮食不够了,就赖别人吃多了。想要吃小食,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愿意领知青回去住的户主,每个知青补贴十斤地瓜。不用管吃,只借睡还有补贴,大家还是比较愿意。所以会议结束后,家里房间宽敞的户主都领走了知青。

今天早上几个村干部,先去原知青点周边测量土地面积,除了那些小点的面积,没有计算在内,发现最多只能建五间。现在别说出租,现有知青两人一间都不够。

所以几个村干部聚在一起,想怎样才能多建房,多给村里创收。这事在没成之前,谁都不敢往外漏一句。秦海村村干部这方面很同心,村里有任何重大决定,只出了办公室就当什么都不知道。

村干部们跟随马国忠和苏州宇指引的方向走,都不曾出现勾心斗角。也因此饥荒三年没饿死一个村民,还能支援外界。

苏海给苏州宇打了个眼色,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大队办公室。

他们俩沿着海堤走,海风阵阵吹,带走了热气,海滩上的人也多了起来,特别是知青们对海的好奇心,都脱了鞋在追浪或在玩沙子。

村里很多孩子趁未涨潮在捡海货或撬海蜊,他们真心不知道这些知青现在有什么可高兴的,有吃的也不捡,等涨潮了就会后悔。

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又爱又恨,它能带给他们食物,也能轻易带走生命。

“小海,你刚才也听到了,你说大伯这个点子怎么样?"苏州宇的方案肯定会实施,但他也想听听这个见多识广侄儿的建议。

苏海其实刚开始,听到他们谈论的时候挺诧异。其它村干部们估计正绞尽脑汁如何安排知青,没想到苏州宇能借着这个东风给村里带创收。

“大伯,你们想法很新颖,也很大胆。如果要大面积建这个出租的知青房,还是要向上报备一下。还有最好另选一块空地。那个免费知青点,万一往后又有知青来,他们要住免费的,到时候都扩建不了。"

苏州宇肯定了苏海的说法,等细节确定下来,必定要向公社上报,但报告上具体要写什么得和马叔好好想想。

“我是觉得新知青点的房子也可以向上加建一层,就像镇上那些工厂宿舍。就是前期投入多成本比较高,需要砖瓦,不过隔层可以用木板。但是这房子经久耐用,好好维护可以用上几十年。"

苏海认为要建就建好些,泥墙草顶的房子投入少,虽然现在只要算人工费,可到时候刮台风就要转移人群,人和房子都会成为安全隐患,他这么想也对苏海这么说。

苏州宇想到确实现在村里房子除石头地基,上面都是泥墙草房顶,经不住大风大雨。看来新知青点还真要找领导批砖瓦才行。

“找些会建房子的再设计一下,楼梯设在外墙,就不占空间,如果遇见面积小的地,也连起来建,划分房间时就建些有大有小的,可以单人间也可以双人间,当然租金也不同。"

“村里可以先统计一下现有知青愿意租房的有多少?到时候先收三个月租金,就当前期建房资金。或许大伯你们有没有想过直接出售,知青下乡都有补贴,愿意直接买断的也按房间大小价格卖。"

“小海,你们年轻人脑子就是灵活,我们光想着要投钱,村里帐上钱也不够,你这一提醒,大伯思路就通了。"

苏州宇右手一拍脑门,这才恍然大悟。对呀,他们怎么没想过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