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读《泷冈阡表》

读《泷冈阡表》

写完吕蒙正的故事,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好奇:大宋的阶层固化是不是比其他历朝历代都要轻不少?

带着这个问题,我简单研究了欧阳修的祖上三代(父亲、祖父、曾祖父),想看一看欧阳修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官二代、官三代。

我们先看一看欧阳修的曾祖父,人家是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再看一看他的曾祖母,人家是楚国太夫人。

祖父: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这样一看,似乎比曾祖父还牛。

祖母:吴国太夫人。

父亲:崇国公,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前人有的官位他也有。

母亲:越国太夫人、魏国太夫人。

这样一看,欧阳修妥妥的官二代、官三代啊,可是还要存疑。

先说说资料的来源,这来源于欧阳修自己写的《泷冈阡表》,同样是在这篇《泷冈阡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并提取出截然不同的信息。

欧阳修父亲:真宗皇帝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

欧阳修母亲:姓郑氏,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读者看一看,是否自相矛盾?

一开始,欧阳修父亲还是中书令兼尚书令,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怎么又是小小的推官、判官,这不就好比相声里说的一句“美国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再说说母亲,县太君、郡太君,肯定也远远比不上一国的太夫人啊!

可是我要告诉你们,不管是前面的信息,还是后面的信息,欧阳修都没有造假。

那怎样用一句话说明前后的信息实际上都是真的,而且并不矛盾?

读完《泷冈阡表》全篇,我才知道:并非是欧阳修沾了祖辈、父辈的光,而是祖辈、父辈沾了欧阳修的光。再换句话说,用专有名词说,这叫累封三代。

原来欧阳修的爷爷、父亲享受到的荣誉,是凭借欧阳修得到的,并非他们生前就享有。

不过我还想说,欧阳修的先辈,是配得上这些荣誉的。是好的家风,造就了欧阳修的德行与才华。

通过读《泷冈阡表》,我可以看到欧阳修家族感人至深的故事。

首先是欧阳修的母亲,在欧阳修只有四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就去世了,然而她,发誓守节,家境贫寒,以自己的力量谋取衣食,抚养欧阳修,教育欧阳修,是他长大成人。没有纸笔,她便急中生智,画荻教子,用芦苇杆当笔,用沙子当纸,教育欧阳修学习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常常对欧阳修讲他父亲生前的事迹,说:“你的父亲做官清廉,喜欢布施别人,又喜爱招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常常不使有剩余。他说:不要因为金钱连累了我的清白!所以他去世的时候,没有一片瓦盖的房子,没有一亩地可以耕种。”

欧阳修的父亲非常孝敬,当欧阳修母亲嫁到欧阳家之时,欧阳修之父服满母丧,才过了一年,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时候,他必然哭泣说:“祭祀即使很丰盛,也比不上活着时薄薄地奉养!”有时他自己吃着酒食,则又哭泣说:“从前嫌酒食不够,现在有余了,但来不及供养母亲了!”欧阳修母亲一开始看到一两次,以为是才满了服丧,偶有所感罢了。但是他以后经常是这样,一直到终身,没有不如此的。

令人感动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这些。

欧阳修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点着蜡烛,审理刑事案卷,屡次发出长长的叹息。欧阳修母亲问他原因,他说:“这是要判死刑的案卷,我想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他还说:“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憾。就这样经常去求生路,一不小心,仍旧会处死刑,而世上人常希望这些人死去。”

欧阳修的母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俗人,要俭朴节约,以预备有患难的时候。”后来欧阳修被贬官到夷陵,太夫人谈笑自若,说:“咱们家原来是贫贱的,我已经过得习惯了。你能安心,我也能安心。”

《大宋物语》作者说:“种善因,得善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这岂不就是欧阳修一家人的美德吗?好的家风,一定会世世代代传下去,德泽后人。”

附录

泷冈阡表

【作者】欧阳修?【朝代】宋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