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开局要玩完,家业要靠自己挣 > 第10章 准备礼物

第10章 准备礼物

曹昂坐在马场的看台上,由于他的位置靠后,再加上书院并没有多少人相识,因此相比与其他人他的周围清冷许多。

“嗯?”

突然,曹昂的身旁一名青年径直坐下,曹昂瞥了一眼来人,眉头微皱,这人怎么和狗皮膏药一般粘着他不放呢?

“小郎君莫怪,之前是在下唐突了,不过此番前来是受了叔父之命,有事告知,还请担待则个。”

荀彧面露和善的笑容,微微点头示意。

曹昂面色一怔,有些不明所以,但也只能暂且按下心头的疑惑,继续听下去。

“在下荀彧,受叔父之命来送小郎君一场机缘,还望小郎君慎重待之。”

说到这里,荀彧止住话头,露出若有若无的笑意,卖了个关子。

曹昂到底是少年心性。初到颍川时,人生地疏,为了尽可能适应学院生活,曹昂只能尽量表现出成熟稳重的一面示人。

今天荀彧奉荀爽之命来见,言说有一份机缘奉送。曹昂终究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呼吸也急促了几分。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其中缘由。

自古以来,不管是商人,匠人,亦或是士族都有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本钱。

匠人传承的技艺,商人掌握的信息,皆是如此。对于士族而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即是最重要的本钱。

凭借掌握的知识,士族进可出将入相,退可自治一方。所以才有了“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俚语。

要知道在东汉乃至与整个封建时代,知识基本无法自由流通的,它的传承往往与血缘绑定,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敝帚自珍。

拿荀家举例子,荀家传承四百余载,它们的书库中收录了先秦诸子和历代名家的撰述典籍,这些文化精粹,治国方略被严加看管,若非至爱亲朋,旁人不得擅自入内观阅。

很多人不理解知识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汉高祖刘邦曾抢先进入关中,他的部下大肆收敛金银财物的时候,萧何默默地将秦朝积攒的典籍律法,户籍文书,地理图书整理收集,依靠这些大汉集团才能了解天下各地的山川要塞,交通要道,粮仓禀赋,人力物力,萧何才能有效组织生产,输送军队。

后来也是靠着这些不起眼的竹简,汉朝才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权架构,史称汉承秦制。

在曹昂所处的时代,这些知识被世家和朝廷牢牢掌控着,想要获取知识一般而言只能从世家入手。

如何能突破血脉封锁获取知识呢,这时候需要提到另一种仅次于血缘的社会关系——师徒。

天地君亲师,在道德即律法的时代,尊师重道与忠义孝悌拥有着同等地位。

择一名师,既可以汲取外界无法接触的知识,又能借助师父的人脉与声名为自己发展铺路。

曹昂入颍川书院求学目的就是在此。在曹昂原本的设想中,自己会被荀爽或者其他荀家长者收为弟子,再不济也能挂个名。

却没想到到了这里后他会被荀爽晾置一月有余,若只是学些切韵礼乐,曹家的先生也可教习,不必如此大费周折。

面对荀爽的有意冷落,曹昂只能故作镇定,安慰自己只是这些考验罢了,但心里的焦急与失落却是骗不了自己。

终于,曹昂等来了荀彧。

荀彧看着少年那故作镇定却又透着激动与喜悦的目光,也不再吊其胃口,开口说道。

“两个月后便是叔父五十寿辰,届时会有不少叔父的好友来访,小郎君切须仔细准备一番,叔父好为你引荐一位名师。”

曹昂闻言,面露激动的神色,连忙起身恭敬施礼。

“还请郎君转告荀郎中,小子必然会精心准备,不负所望。荀公之恩,曹昂铭记于心。”

话落,曹昂便快步离开看台,显然接下来两个月曹昂怕是要好好折腾一番了。

曹昂离开后,在不远处暗中观察的郭嘉走了过来,他看着远去的曹昂,感叹道。

“这小子当真是好命啊,也不知道他能拜在哪位名士门下?”

荀彧平静地摇了摇头“叔父好友甚多,文坛魁首,当世大儒,当朝权贵甚至山野散人皆有可能,我也想看看这曹家麒麟儿能被哪位伯乐相中。”

……

曹昂不多时便回到自己所居偏院,院内两名侍婢一个在侍弄花草,另一人则是忙于扫除地上的枯叶。

“炉子呢?”

曹昂环视四周,却没有找到自己伴读的身影,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