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带空间穿成超凶的农家老太婆 > 续写34章乡村日常

续写34章乡村日常

曹家村村口,就是朱桂香家前面那块是个比较大的坝子。

村民们都喜欢在那里去晒粮食。

以往为了争位置,那是多早就拿着晒席(大竹席)去占地方。

没抢到位置的就骂骂咧咧的不高兴。

有些抢到位置的就晒几天又让其他人晒。

有些人呀,就把晒席一直放坝子里不收,一直占着位置不让,直到自家粮食全都晒干。

今年大家可高兴了,修路的时候把坝子也全铺上了石板。

而且还是铺的大石板,缝隙就少很多。

这下他们不用晒席就可以晒粮食了。

那些脸皮厚的人也没理由一直占着位置不动了。

在一个就是坝子晒不到可以晒在通往大阳镇的路上去。

那么长一条路,任你多少粮食都晒的到。

虽然远了点,但粮食干的快,就不用担心随时下雨粮食没干导致发霉。

晒席也能放地里去晒粮食。

以前每家就那么两三床晒席,晒粮食根本不够。

年生不好的时候时常下雨,导致不少的粮食发霉。

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损失的。

从今以后他们就没这些顾虑了。

这都归功于朱桂香。

哪怕心眼再坏的人,对此也挑不出毛病来。

这可把其他村的人羡慕坏了。

不过那些距离石板路近的村子,大家都把粮食晒到路上去。

他们也不敢做全晒,就占了大路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够两辆马车通行。

铺坝子石板那天,朱老爹来了一趟曹家村,话里不无是表示羡慕。

朱桂香大手一挥,朝阳村那个坝子也给铺上了石板。

还有几个村子里的村长也委婉想铺坝子,都是顺手的小事,也都给帮忙铺上了石板坝子。

但是让他们出了工人工钱,跟包吃三餐的。

坝子不大,三四十人一天就铺好了。

每家平均摊下来也用不了多少银钱的。

每年打谷子正是天热的时候,酷暑难耐。

大家都是寅时初(三点)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去割稻谷,争取早日把谷子收仓。

就怕收的不及时下雨。

三四岁的小娃儿就放在竹筐里,五六岁以上的就要帮忙捡掉落的谷穗。

大一点捆稻草,叠稻草。

一家人先割,割了一些后。

大多妇女就负责割,男人就负责挑。

累了就互相换一下。

待太阳大热的很的时候(巳时九,十点)就收活路了,回去晒稻穗。

谷穗干了再把谷子打下来。

田多的人家要忙活十天左右,少的也要忙四五天。

一穗一穗的割,效率很慢。

百姓不易,能帮一点就是一点。

她就回忆手动打谷机是怎么做的。

那种比较简单,大佣的工匠那些精密的武器都能做,一个打谷机也不在话下。

她简单的画了一个图纸,然后送去给陈县令,简单讲解了一下用途跟原理。

具体怎么做她也不是很懂,只能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实验。

她就提供一思路。

陈县令听后顿时激动了,这要是能做出来就是功绩啊!

他立马放下手中事务,四处寻找能工巧匠。

有句话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还真让他找到两个有真本事的老工匠。

那手艺没得说,虽然比工部的黄忠差一点,那也算是顶尖了。

本来他们都退隐了,尤其不愿跟管家打交道。

可一听说是利民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经过他们日夜不断的实验,半个月后终于成功做出了一台脚踩打谷机。

他们试了半天,又经过一番小小调整,这才宣告成功。

两个老师傅激动的直抹眼泪。

能为天下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他们倍感荣幸。

陈县令立马下令昼夜不停的先做几台打谷机出来。

然后上了折子,让人快马加鞭送了一台打谷机去皇城给皇帝。

虽然大阳镇大多数稻谷已经收仓,但还有一些晚稻谷才开始收。

但其他有些地区因为时间气候差异,稻谷也还有没收的。

工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