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三国:我的岳父是南蛮王? > 第4章 家贼难防

第4章 家贼难防

不怪赵巍两眼放光,只怪祝融夫人左手一壶米酒,右手一只风干鸡。

穿越以来,赵巍算是见识了什么叫生产力。

在这个纯天然无污染的前前工业化时代,日常生活真是天差地别,粗茶淡饭,那是真的粗茶淡饭。

油是杂油,去除不了杂质,炒菜也是一股子苦涩味,就这寻常家庭还吃不上呢。

盐是粗盐,还被朝廷垄断,质量低下,价格死贵。私盐价格便宜点,都是各大豪族世家的货品,价格有保证,质量上乘,但在赵巍看来就是假冒伪劣产品。

茶嘛,没有什么发酵、炒制等工艺,摘下来一晒就成,就这还只能在上层流通,寻常百姓哪有机会品尝?

空调WiFi西瓜,皇帝也没这待遇!

可祝融夫人手中这两件,虽然与后世差距仍然巨大,但那是最接近现代品质的食品饮料了。

与众人印象不同,米酒可是最正统的华夏酒,毕竟作为农耕文明,直接取材谷物酿酒,再合适不过了。

米酒历史可追溯商周,到了三国时代,工艺已渐成熟,度数能到4°,和啤酒差不多,因此涌现出一大批酒神。

比如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卢植,一次可以喝酒一石,约莫四十斤。魏晋时期更是一堆名士贪好此物,借醉避世。

到了唐代,工艺改进,度数继续上升,普通的酒还是度数偏低,发酵经常残留一堆杂物漂着,在诗人眼中,成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但是好酒已经能到8°以上,颜色变为琥珀色,“玉碗盛来琥珀光”,极为出彩,甚至可以叫做黄酒了。

当然,随着度数提高,人们的酒量也得下降了,斗酒诗百篇,石酒进医院。那时一斗约三分之一石,唐代酒神再也没法按石喝酒了。

再发展到宋代,工艺最终成熟,度数最高可到18°,那是酵母菌的极限,已经是后世的黄酒了,所以可以说三碗不过岗,九碗乱葬岗。就这度数,寻常体质的人根本扛不住三大碗,所以有些商家也敢亮出这种招牌。

元代再发展,发明了蒸馏法,那度数打滚地向上翻番,喝到嘴里跟刀割火烧一般,因此后世白酒的最初名字叫做烧酒。

祝融夫人带来的是桃花酿,南中顶级米酒,酿酒仙人精心打造,口感柔和甘甜,回味无穷,喝过的人都说好。赵巍曾作为荆州人氏受邀参加雍闿宴会,尝到过这桃花酿,犹如后世低度数的酒精饮料,让久尝“粗茶淡饭”的赵巍浑身舒服,因此记忆十分深刻。

面对雍闿的糖衣炮弹,赵巍吞下糖衣,把炮弹打了回去,他以为父守丧为由拒绝了雍闿的邀约,可把雍闿的桃花酿喝的一滴不剩。

总比回家啃醋布有味道多了不是?

而祝融夫人带来的风干鸡,更是让赵巍口水直流,这种用调味料腌制并风干,兼具了腊香馥郁与鸡肉鲜嫩,是佐酒的佳品。

“丈母娘这可是下了血本了。”赵巍心里暗暗思忖,这么一壶酒就要花去寻常人家半年的开支,对小的豪族来说也是价格不菲了。

“少君太客气了!”赵巍说着,赶紧双手拿过酒肉。

这迅捷的手法把祝融夫人也惊了一呆,这人真不见外,我们蛮族人是不太讲究客气,可也不会这么不客气吧,他还是不是荆州世家子弟出身了?

“额,呵呵,赵家儿郎,昨日听你一番见解,犹如拨云见日,所以特来拜会,还是希望能再指点一二。”

祝融夫人也算是急切,还未落座就开始直言此行目的。

赵巍给两人都盛了一碗酒,爽快地一饮而尽:“好酒,好酒!”

拒绝雍闿的结果是再无机会品尝如此佳酿,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

“花少君是问国还是问家?”酒后眼光似乎是有些迷离。

祝融夫人一听,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宝贝女儿说过,女儿已隐去真名,自称花曼枝,连带母亲也成了“花少君”。

“额,当然是为‘国’!”祝融夫人铿锵有力。

“哦!”赵巍应了一声,已经了然于心。

准泰山大人应该也是跟随雍闿和南蛮王孟获一同北上去了,因此丈母娘这是在担心泰山大人,想要了解卑水战事。

赵巍又给自己添了酒,撕下一只鸡腿嚼着,不禁赞叹:“好吃,好吃!”

祝融夫人一口酒没喝,一口肉没吃,见赵巍开口不答,她先忍耐不住,继续问道:“依你看,现在卑水战事如何啊?”

赵巍知道丈母娘心急,舒服地用袖子擦了擦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