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等待,终于让卡兹戴尔纵队得到了解决卡兹戴尔问题的天赐良机:
东卡兹戴尔联军那些以军事贵族为骨干以门阀领民为主力的门阀私兵们在内战中经受了惨重损失,新填充进联军的国民自卫军不同于门阀私兵,以工人、小市民和农民为主,被完全从各地邦国门阀的控制中剥离出来,由阿特拉斯主要承担训练任务——与秘密思想教育,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也高度依赖阿特拉斯。
王庭军则将自己最精华的部分全部堆到了卡兹戴尔城周边,劳师远征、疲惫不堪、损失惨重、后勤不济。
尽管卡兹戴尔从地理相对位置到当前国内政治生态再到部分文化元素,都很像另一个宇宙中的德意志地区。但这场东卡兹戴尔联军保卫首都的战役,从军事角度上看,无论是战役态势到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都更接近1941年底莫斯科郊外的情况:
王庭军精锐但疲惫,后勤接济不上的远征劳师;联军在被快速消耗,新动员部队素养上远不如人的同时数量上也没啥优势,只有坦克性能优秀战斗力较为强大可数量不多的装甲部队......
当然了,硬套总归是不合适的。阿特拉斯的优势可远不止一些坦克。阿特拉斯的优势是全方面的,在远程火力上阿特拉斯优势巨大,在舰队上则是有着质量优势;在空军和机械化部队上,卡兹戴尔纵队不是有多么大的质量优势可以以优打劣,而是完全的我有敌无!
王庭军步兵部队既没有反坦克武器,也没有反坦克技战术的素养;而陆行舰对于进攻中展开宽大正面的机械化部队的阻击能力也不容高估,同时这种数量稀少目标明显的玩意,航空兵和火箭炮导弹完全照顾得过来。
与此同时,局势还不能完全套进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场。因为其战争规模和战场范围也小了许多。两军的一线野战部队总数刚刚超过五十万,两军的总数加起来才勉强接近一百万。同时战争的纵深也大大减小,王庭军身后一百公里处,就是一个抵抗运动此起彼伏,地下组织密集活跃的大城市汉堡。
卡兹戴尔纵队的作战计划是从卡兹戴尔城西北和西南方向发起突击,击溃当面王庭军部队,与此同时由台尔曼领导的地下抵抗运动在汉堡城发动大规模起义。纵队的机械化突击力量直抵汉堡支援起义的同时,在卡兹戴尔城以西,汉堡以东建立一个大型包围圈,将王庭军前线的四个军全部包围歼灭!
听起来很夸张,但你要考虑到在第四十二个千年,人联大军团的任何一个方面军的陆战部队,都至少要能同时压制一个太阳系级别星系里的全部陆战防御力量。苏德战争那个规模的陆战对人联军人们而言不能说是家常便饭吧,也算是标准日常了。
相比之下,卡兹戴尔内战最多算是个幼儿园小朋友玩打仗游戏。
他朱可夫当年在莫斯科城下能靠七百多辆坦克把几百万德佬打得节节败退,那卡兹戴尔纵队为什么不能在卡兹戴尔城下用两个合成旅把二十万王庭军的战线打崩?
(在莫斯科战役反攻阶段,苏军中型、重型坦克仅222辆,别的都是37敲门砖乱穿的薄皮玩意。德军在步兵素质和反轻型坦克能力上都有压倒性优势,夏天时扬过无数辆t-26和bt。换句话说,当时整个苏军坦克部队对德军有威胁的就那200辆t-34和kv。
(所以说朱可夫的巅峰在1941年末的莫斯科,而不是1945年的柏林。在部队数量优势几乎为无,质量上劣势巨大,坦克数量也少于对方的情况下,朱可夫抓住德军比苏军更疲惫的机会,例如坦克总数更多但可动坦克反而比苏军更少——就这么点条件,便敏锐地发动反击,一击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傲慢是生存最大的障碍”,任何军事行动必须慎重规划。尽管这次战役的难度对人联军队而言算不上高,但卡兹戴尔纵队的指挥员和参谋们早就准备了大量的预案以应对不同的政治和军事形式。如今随着卡兹戴尔纵队正式决定全面介入,他们立刻拿出了适合当前环境的作战计划。
在战役准备过程中,阿特拉斯的军队展现出了让东卡兹戴尔联军叹为观止的能力:
从六月十五日特蕾西娅与阿特拉斯达成新一轮协议,阿特拉斯同意全面介入卡兹戴尔内战后,其部队立刻在极短时间内进行了长距离行军进入战斗位置。
对于联军参谋部门来说,如何组建负责实施进攻的突击集团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比如六月十五日时,卡兹戴尔纵队的主力仍位于奥德河流域,距离卡兹戴尔城达170公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