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明代:逃出重围 > 第1章 勘察敌情

第1章 勘察敌情

第一章 勘察敌军

【战争像美食家一样,往往会带走好人,留下坏人。】

明朝天启二年,冬天。福建北部武夷山脉西麓的虎鼻岩山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官军终于把转战浙江福建两省的矿工起义军围住了。

为此,朝廷急令浙江方面,运送军粮进入福建。

但是,李昌平获得运粮队的路线和时间,及时通知了闽北道上的兄弟。

五天前,在福建北部蒲城的大山里,劫了运粮队。

运粮队被抢,造成虎头岩一带的官军缺乏粮草补充。不得已,官军由进攻转为包围的态势。

山里地形复杂,敌情不明。起义军大头领张雷紧急安排五路野外向导,穿插在大山里,探查敌军部署。

几天过去了,派出去的人都没有回来。

战事吃紧的时候,没有消息,往往意味着是坏消息。

事态紧急。不能再等了,大头领立刻再次派人出去,探查敌情。这批人中包括李昌平。

此刻,李昌平趴在山坡竹林中一片小空地上。身下松软潮湿坡地,散发新鲜泥土的味道。他一动不动,生怕惊动旁边树上早起的鸟儿,引起不远处敌人的注意。

卯时(早上5到7点),天光放亮,太阳还没出来。为避免被发现,李昌平抓了一把黑土抹在脸上,泥土里面的小颗粒划在脸上有点疼。

衣服很脏,散发着汗味。李昌平想回营地的路上,经过车盘口的时候,在溪水里面洗个澡,会很舒服的。

此时,官军营内起火做饭,炊烟升起。一缕炊烟就是一个灶锅,数了数有五十缕炊烟,也就是五十个灶锅。

二十人一个锅灶。这个营地大约一千人。

在山坳里有个水塘,为了取水方便,更是为了保护水源,军营设置在低洼的山坳里面。

起义军缺少合格的弓箭手,无法从高处威胁山坳里面的官军,在此地扎营很安全。

受到地形的限制,官军的营地搭建成一个长圆形。营地外围挖了壕沟,壕沟里面打满木桩,朝外一头削尖了,人很难越过。壕沟后面是排列很密的木栅栏。

上个月,起义军夜里偷袭属于防备的官军营地,损失了八百多士兵,其中包括十几个校尉和一个参军。

远在福州的都指挥使闻讯大怒,特意来信训斥进山剿匪的总兵,不得疏忽大意,白白损失人马。

现在每到一地,官军就挖壕沟,布置鹿砦,设置瞭望哨的木塔。

这样操作士兵会很累,但是可以有效防备夜里的袭击。

李昌平仔细端详整个营地的布置。

然后把身边的土布褡裢拉过来。摸出一根黄色竹管,从里面取出一个很细的、木制的羊毫笔。

还有淡黄色的黄麻纸,黄麻纸比其他麻纸的柔韧性好,不怕潮湿,更适合在野外使用。

打开一个巴掌大圆形、黄铜制的小盒子,里面是吸满了墨汁的棉絮。

接着掏出一把尖刀,那纯钢的刀身被火熏黑了。这样一来刀身在阳光下没有反光,避免被人看见。

刀放在左手前方,可随时够到的地方。

展开黄麻纸,李昌平右手拿笔,蘸了墨汁,在黄麻纸上画仔细标注山脉走向和营寨的布局。

出来三天了,他把整个地区跑了一遍,摸清楚官军新的防守布局,画了十几张地图。

回去后,他要根据这些地图,拼接出整个方圆百里的官军布防图。

正在画图。忽然身后“叮当”一声,声音虽然不大,但是,李昌平心里一紧。

为了安全,他在自己身后二十步远的地方,拉了一条绳子,绳子上有铃铛。如果遇到官军的流动哨,可以提前知道。

现在有人碰了绳子,绳子拉响铃铛,发出声响。

铃铛响过,马上听到跑步的声音。李昌平急忙扔了右手的毛笔。人向右侧翻身,同时左手抓了短刀。

此刻,一个黑影扑了过来。眼前有光亮一闪,李昌平借着向右侧翻身的惯性,头快速向右扭动,躲过这第一刀。

刀深深的插进松软的土里。

李昌平左手正对着来人的左侧腹部,向上一捅。

尖刀向上的力量与那人扑过来的力量相遇,两股力量合起来,使刀子深深刺入腹部。

刀身淹没在腹腔中,只有刀柄和刀把留在体外。

中刀后,那人左腹部一凉,紧接着感觉温热的鲜血流出体外,力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