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浅谈系列之二浅谈大明十六帝 > 第13章 明神宗朱翊钧

第13章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生于公元1563年死于1620年,享年五十八岁。他自称禹斋, 是穆宗第三子, 前面二位朱翊釴朱翊铃俱早亡。他即位时年仅十岁,由李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而隆兴朝的重臣张居正由于他非凡的政治魄力与手腕,并通过他与徐阶高拱等大臣制定的一条鞭法等新政,给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生机,其功勋彪炳史册。当时,高拱为内阁首辅, 但他与掌印太监冯保不合, 双方冲突不断, 最后输给了有李太后为后台的冯保。结果被免职, 赶出朝廷, 由張居正任首辅。

高拱生于公元1513年, 死于1578年, 字肃卿号中玄, 河南新郑人, 祖籍山西洪洞。进士出身任翰林侍读, 光禄寺少卿, 礼部尚书, 后替代徐阶李春芳为首辅。在隆庆开关与俺答封贡事件中处理得当, 政绩卓然。后趾高气扬, 得罪不少同僚, 包括志同道合的张居正和內侍冯保, 终于被罢官回籍闲住。六十六岁在新郑家中去世。

于是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在握,功高震主。还与李太后及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组成大明王朝的三驾马车,推行万历新政,一时成为唯一的朝中权臣。到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六月因积劳成疾去世。死后四天,二十多岁亲政后的万历帝便下令抄他家,其长子自缢身亡,家属流放边疆,本人险遭开棺鞭尸。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死于1582年, 比高拱小十二岁, 晚死五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荆州人, 二十三岁考中进士, 曾任吏部左侍郎, 吏部尚书, 后代替高拱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推 行一条鞭法, 放胆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 取得南北边防抗倭抗敌巨大政绩。五十八岁时因操劳过度得病而死, 死后被明神宗以专权误国下令抄家, 并险些被开棺鞭尸。 直到公元1622年, 明熹宗朱由校才给他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万历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亲政初期,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他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役:即李如松为将率兵平定蒙古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李如松和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和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从而极大巩固汉家疆土,史称万历中兴,犹如给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万历帝到中后期,他为了一己私欲,派遣大批宦官到全国各地任矿监盐监税监,搜括民间财物无厌,激起大量民变。

朱翊钧在位期间,大医药家李时珍于1578年撰写了名著《本草纲目》,英国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来到中国并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还引进了油画,为以后中国人放眼看世界,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万历帝还曾计划用浙闽粤出兵二十万东征日本,但由于《皇明祖训》中十五不征之国的规定,日本即属十五国之一,最后不了了之。日本倭奴由此日渐猖獗,东南沿海人民及藩属国朝鲜都深受倭害,直到万历帝驾崩都没有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特别是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对他施行反攻倒算,废除一切新政。神宗自身又挥霍无度,造成国库空虚,就像吸血鬼一样永远难填欲海。在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情况下他又不理朝政,任由东林党宦党昆党齐党浙党互相倾轧,日盛一日,长达十余年。弄得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由此使得东北女真部落崛起,首领努尔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兵,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建立后金。并在万历帝死后24年便和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万历中期“梃击案”发生后皇帝便消极怠政,二十多年不上朝,以至让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权倾朝野祸乱国本,从而加速王朝的崩溃。所谓“梃击案”是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即公元1615年5月30日,万历帝宠妃郑贵妃指使所谓疯汉张差闯入太子住所慈庆宫,打伤守门宦官李鉴并欲持棍击打太子朱常洛,欲置之死地而未能得逞。此事扑朔迷离,最终处死张差及有关太监庞保刘成三人告终。至于张差是否真受郑贵妃指使,他又如何进入禁卫森严的太子宫,全都成了不解之谜,最后也只能糊涂了结此案。

从此,万历帝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独处深宫万事不管,一切政事由朝臣处理。公元1620年,万历帝朱翊鈞因长期酒色无节,病重不起,在弘徳殿驾崩。把大明一付烂摊子撒手交付儿子朱常洛,是为明光宗,改年号为泰昌,故亦称泰昌帝,是明朝第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