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抄写也没有印的快。”
“印?”
卫莱点头,“先把内容刻在不容易开裂的木板上,纸附上去印刷,然后用线穿起来,便是线装书。如今天寒地冻,水面结冰,工匠不好再做纸,你不如让他们印书。每年三伏天休息,冬天印书,春秋二季做纸,刚刚好。
“不识字的工匠也可以印,等到明年,军校的那些孩子人手一本孙子兵法,百姓也能买得起《论语》之类的书籍。如此这般,不出五年就可以把封国的百姓远远甩在身后。封国要缩短和朝廷的差距,只能鱼肉百姓。百姓苦,离亡国也不远了。国除,土地将归朝廷。一举数得啊。”
刘彻以前不喜欢听卫莱说这些,而今看到她挺直那么大一肚子,畅谈民生大事,反倒觉得有趣。
“朕又要建房?”
卫莱:“不用。在造纸厂就够了。人口少,有一部分还属于封国,陛下直辖的这部分识字的不多,一年印三个月足够了。指不定印一次两三年才能卖完。”
“你有没有考虑过,人人都识字懂礼,朝廷就不好管教了?”
2("我和汉武帝种田");
第65章
("我和汉武帝种田");
卫莱不曾考虑过这些,
“人人识字懂礼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那儿已全面脱贫,还有很多不识字的文盲,更别说懂礼。
“即使人认识字懂礼,
你也无需担心他们闹事。我们那儿的伟人说过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朝廷控制兵器,
就不可能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
刘彻想到了盐铁专卖,“看来要实施盐铁专卖了。”
“有点早。”卫莱提醒。
刘彻示意她继续说。
“咱们吃的是不是井盐?”
刘彻微微点头。
卫莱问:“你有没有想过在海边晒盐?”
刘彻怀疑她说错了,
“不是煮盐?”
“煮能煮多少,还浪费木柴。”
卫莱玉佩空间里只有两袋水泥,
一直没拿出来,
是刘彻不想修路。而今倒是个机会,
拿出一袋,“这个就是我以前跟你提过修路用的东西,
咱们自己便可以烧制。”
刘彻拆开,灰色的跟面粉似的,“这不是石灰吧?”
“不是。我也没法解释,
昭阳殿有没有青砖?再找个会砌墙的,垒一个水槽出来,
你一看便知。”不找出做水泥的资料,卫莱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刘彻:“多大的水槽?若是小的,朕就可以给你做。”
“水盆那么大的就成了。”卫莱道。
刘彻点头表示他可以:“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砌墙的工具和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