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有句老话,叫做“不往西不知道山多,不往北不知道路少”,而牛头山就是打西边莽莽群山中的一处特别之地。
牛头山,顾名思义,因状似牛头而得名。但这个牛,不是家养的那种牛,而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夔”(kui念二声)。
传说中“夔”长得像牛,但没有角,皮毛为苍青色,而且非常奇怪的只有一条腿,所以只能跳着奔跑,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会有狂风暴雨,发出的吼叫就和打雷差不多。
相传神话时代,某天打东海外不知道哪个地方就突然窜出来这么一只神志不清且惊慌失措的“夔”,慌不择路之下一头撞死在了横贯中州隔绝西部的天极岭,死后牛头就填在了它撞出来的豁口里,于是沧海桑田之后就成了而今的牛头山。
所以牛头山以前真正的名字叫“夔首”山,但这名儿看着就难懂,不好写也不好解释,所以传承不知道几代人后,就都只称牛头山而不知道其他了。
牛头山的地形就恰似倒伏的“夔牛”头,层叠而雄奇的山峦上忽而凸起一块巨大高耸的牛首状台地,黄白相间的嶙峋岩壁就像它巨大的骸骨,而苍翠密匝的植被覆盖其上,就像它的的外皮,更有两只“牛耳”分南北形成两座矮峰矗立其上,而牛耳后的那道深涧就是西北闻名的雷公峡。
牛头山北峰之上有一道溪流自山巅蜿蜒而下,顺着峡地往南再流出大概四百里,汇入的主流就是赫赫有名的赤水河。
而牛家寨就在峰西的台地最外侧,也就是牛鼻子尖上。
如果能从天上往下看,你就能看到这牛鼻子尖恰好突出于号称插翅难飞、神鬼难渡的天极岭以西。
南北延绵约5000里地的天极岭是祖脉昆仑的一支,也是中州华夏膏腴之地与西北蛮沙荒域的天赐屏障,而牛头山就处于唯一的豁口上。
牛家寨位置占据了西北蛮沙荒域东进中原腹地的唯一要道,而且居高临下,因此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那种真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当然,这都是书上说的,牛大力本人从不觉得这鬼地方有啥战略价值。
因为自打他记事起,无论从故事还是人,但凡能获知信息的所有渠道都告诉他,那所谓的蛮沙荒域根本就是个鸟不拉屎的无人区,别说从那来的人了,就连鸟都不会有。
当然从内地打这儿出去探险(作死)的也不是没有,但却多数有去无回。偶尔有那牛逼的,号称去过几个来回,其实也从未深入超过100里地,
因为那地方根本就没法生存,白天晒死,晚上冻死,没水没食物,除了漫漫黄沙就是干裂的荒漠。最多有些个稀奇的虫豸野兽,但也因为人迹罕至的缘故,以往也只是听说有啥有啥,却也从没见谁真抓住带回来过。
可与蛮沙荒域近在咫尺的牛头山却不一样。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的地貌特征,时常冷热空气交汇暴雨倾盆,再加上自有水源,所以不同于中州大多数西部群山的黄土匝匝、干旱荒凉,这地方就和世外桃源一般,属于万壑之中一点绿。
方圆百里内重峦叠嶂、草木幽深,西北叫得上号的虫豸鸟兽奇花异草,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有些珍贵的更是他处从无所见,可谓物产极为丰富。
因此每逢战乱饥荒之年,都有不少流民抛家弃业自发寻到这里来躲个安生,然后等世道安定之后再回去。
当然,有回去的,就也有那些本就一无所有,既然已经安了家便不想再回去的。于是天长日久之下也就自发聚拢了一大批人在寨外生存,形成了偌大的集镇。
对此山寨也是不闻不问,除了不让进寨、不给救济之外,无论是土地、粮食还是其他物资都以出借、纳税付息及贸易的形式和这些居民达成了长期的合作共赢,甚至还提供一定的武力保护和简单的以寨规军管为基础的律法支持。
如此,久而久之这些居民也就习惯了山寨的管束和对山寨的依附,千百年下来便也成了山寨外围真正的组成部分。
因此,牛家寨现在主要有两种人,一种叫寨户,也就是内寨的人。这种人类似于职业军人,服从的是山寨的内部军管,一般非必要基本不出寨。当然也有到了年龄离寨居住成家立业的,这个并不是绝对。
时至今日,除了某些绝对原则性的问题,山寨的规矩也在变化。比如寨户直系血亲也算寨户,但现在就并不强求一定要在寨内居住,可以选择住在寨外集镇上或村里,而这在以前非承平时期为了寨内军心安定,是绝对不可以的。
寨户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