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路上都没有遇到过什么阻碍和岗哨。
估摸此刻的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部队都集中兵力在魔都另一边的吴淞口一带,想来明日的进攻应该不会太困难。
看到老徐面露喜意,宁攸叹了口气。
老徐的想法其实并无道理,而且在历史上36师这次支援突袭也非常典型到位,以横扫之势连冲数道鬼子的防御工事,直扑汇山码头,一路无敌。
但这场汇山码头争夺战的最大缺陷就是缺少大口径武器。
36师自千里外的长安一路奔袭,保持极高的士气已是不易,但因为长途奔袭而少带大口径火炮,而汇山码头不仅有着居高临下的防御工事,还有坦克支援,更有江面上的军舰对我军的冲锋进行大口径火炮打击,才使得这场仗功亏一篑。
就让老徐保持乐观吧,事实不是他们可以改变的。
突然老徐低喝一声,打断了宁攸的思绪:“停!灭火!”
五人纷纷熄掉火把。
宁攸定晴一看,远处传来光亮,隐隐显出一座小型碉堡的轮廓。
宁攸心里一惊,再往前走是一片开阔地,然后是一片小山坡,在那小山坡上鬼子居然修筑了一个小型堡垒!
堡垒前还有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
一看就是易守难攻的样子。
历史上不可能细节地记载每一次大小作战的具体过程,对于江山码头这一路的进攻也只是简单地说是成功夺下这几条街道,中间过程肯定不会顺风顺水,但宁攸没想到这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就在这种刁钻的地方。
宁攸心中生出一种难言的感受,如鲠在喉。
为了史书里轻描淡写的“胜利”二字,要付出多少先辈的生命?
宁攸不敢再想下去,只是默不作声地跟在老徐身边。
但是这种堡垒最大的缺陷就是视野范围,一旦其两侧的步兵阵地被攻陷,再坚固的堡垒也不过是个硬点的“瓮”,而里面的鬼子也是“瓮中之鳖”罢了。
身经百战的老徐很快便找出了堡垒机枪口的视野死角,打算带着五人从两侧绕进去。
老徐用携带的钳子剪断了铁丝网,率先钻了进去。
一向鲁莽的于春最后一个钻入的时候,衣服被铁丝挂住,他越是想要挣脱,动作就越大,拉扯铁丝的幅度也越大,眼看挂在铁丝网上的装着子牌壳的铁盒就要摇响。
老徐眼疾手快地用力握住铁丝;避免它继续晃动。
而宁攸也忙把于春压在身下,然后把他被挂住的衣服部分扯下来。
忽地感到什么滴在他手上,凑近一闻,一股铁锈味。他看向老徐,只见他甩了甩手——老徐为了不让铁盒发出声音,直接上手握住了铁丝网。
而老徐的手也因此受伤。
于春也注意到了,愧疚地埋下了头。
老徐却挥手示意他没事,并让小队继续前进。
五人跟着老徐一路闹伏摸到了堡垒下的死角,上方鬼子的阵地状况近在眼前。老徐小心翼翼探出头观察了一下,随后俯下身与五人耳语道:“阵地上的明哨一共四个人,暗哨未知,不过他们既然已经把阵地周围的杂草清理的这么干净,估计是没有暗哨了,我来望风,你们五人分成,不要惊动堡垒里的人,把四四组个哨摸掉,两人组的留个活口,下手都利索点!”
五人纷纷点头,轻手轻脚地摸向阵地。
宁攸让力气大的于春和米哈尤一起去捉个活口,自己去单摸一个。
宁攸握刀在手,看见那人转头,立马抓住时机扑向那名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士兵,先用手死死捂住他的嘴,接着用刀砍向那鬼子右手,鬼子吃痛,扣动不了扳机,宁攸又趁势一刀封喉,鬼子捧扎了几下就没了动静。
宁攸看着地上那鬼子身上从小到大都厌恶的军装,又忿忿地捅了几刀,才满意收工。
哪知此时异变陡生,一声大叫划破夜空,也吵醒了鬼子阵地的火舌。
一声又一声鬼叫响起,之后便传来了密集的枪声。
宁攸一看——于春和米哈尤两个没有经验的家伙居然出现了重大纰漏:他们忘记捂那小鬼子的嘴了!
宁攸感觉心有点疼——捏马马的,这个副本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装备精良的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的部队,也不是什么枪炮连天的战场。
不让宁攸通关的最大阻力就是这两个二货!
现在抱怨已经晚了,宁攸眼疾手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