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原本是为电视机顶盒设计的程序,它被要求能够配置在不同的机器上。
为此,熟谙联网技术的Sun设计了一个可以转动一切程序的Java虚拟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Java成为全球流行的开发语言。
Java使Sun市值大升,一度超过2千亿美元。
所有的网络巨头公司为之一振,IBM、HP、微软为Java配置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全球几百万软件工程师眷顾于Java,着迷于Java,后世的很多码农,谁没听说过Java。
然而,Sun的传奇还远远不止于此。
1996年初,Sun的股票市值冲向巅峰,而苹果的股票降至冰点,在证券市场上的价格为5美元每股。
苹果与太阳,某些方面非常相似:创新不断、专利甚多,员工思想活跃,作风不拘小节。
苹果虽然在证券市场上表现不佳,股值触底,但其软性价值尤在。
对此,正如日中天的Sun竭力收购,但终因苹果一位强大股东作梗而前功尽弃。
如果不是这位强大股东,搞不好后世的苹果会变成SUN。
除了苹果以外,Sun还曾和科技巨头微软经历一场长达数年的生死之战。
上世纪80年代,借PC机东风,微软与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所向披靡。
微软生产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度控制着整个PC市场,获得巨大成功。
但是它却忽略了互联网的发展,被另外一家以生产浏览器软件而闻名的网景公司(Netscape)抢占了先机,它先于微软推出浏览器软件。
当时,Sun恰好发明了Java语言,Java语言结构新颖、可实时操作、而且安全性强,适合用于编写浏览器软件。
1996年,微软遇到了Sun,两者一拍即合,微软利用Java开发出IE浏览器。
当IE成功问世时,微软将IE捆绑进操作系统中,使得很多电脑用户不得不使用IE作为浏览器软件。
网景因此受到强烈的冲激,最终被美国在线(AOL)收购。
那么原本是亲密战友的Sun与微软是如何翻脸无情?
以至Java最后也被Windows无情地抛弃呢?
因为微软意识到Java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很可能是网页的替代者,而网页恰恰是Windows基于的编程模型。
微软开始对Java进行清扫,Sun又岂是好惹的?
于是双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
2000年6月开始,随着微软推出战略,两个公司的竞争进一步升级,转变为关乎未来的生死较量。
也正是这一年,Sun终于跌下神坛,太阳即将陨落。
从创业到繁荣,Sun花了近二十年,而倾覆却只用了一年时间。
Sun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硬件文化误导了企业的发展。
Sun是从硬件起家,Sun对于市场的理解,完全从硬件厂商的角度,强调高端、低量、高价值,并以此部署网络计算。
至于软件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软件在市场上统领千军万马的趋势,这些在销售指标、合作伙伴、渠道计划及供应链管理面前不值一提。
而Sun真正最为宝贵的是开放的Solaris系统和经典的Java,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它们。
或许也因为当时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太好卖了,创始人麦克尼利只顾着把这些东西卖给大中型企业,建立硬件的帝国。
可是,他却忽略了微软和英特尔正在靠免费和卖服务蚕食的小型企业和微型计算机用户市场,偷偷打着游击战。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来临,大大小小的企业关停无数。
Sun销量惨淡,从一年前盈利9亿美元,瞬间变成亏损5亿美元。
2001年,Sun已经沦为美国二流的科技公司,再也无法与苹果和微软、IBM这样的巨头比肩了。
2009年,Sun被甲骨文公司以74亿美元收购,2000多亿的市值就这样消散在互联网历史的潮流之中。
其实在张浪的眼中,朱怡然并不适合小猪科技的CFO,她的长处还是在工商管理。
而对于企业并购,企业估值,财务整合,甚至是收购,上市等这些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