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接下来的这部分文字内容是从南爷爷所著书籍中选取的。小钰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因为书中记录的一些事件是文言文,读的时候边看边猜边查阅,有些句式是倒装句,涉及到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读起来较为拗口,翻译时调整一下语序就好。最后再理顺每一段文字到底讲的是怎样的一件事,所以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就多了一些。以下文字是书中内容:
但道教在唐代虽然成为正式的宗教,并与佛教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自南北朝以来,道、佛两教的竞争,其势仍未稍戢。当初唐之际,互争尤烈,如史称唐初三教之争云:
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高祖(李渊)释奠于国学,召名儒僧道论义,道士刘进喜问沙门惠乘曰:悉达(释迦)太子六年苦行,求证道果,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故经(佛经)曰:求无上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以此验之,道宜先佛。乘曰:震旦之于天竺,犹环海之比鳞洲;老君与佛先后三百余年,岂昭王时佛而求敬王时之道哉?进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灵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按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本周易,五运相生,二仪斯辟,妙万物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道,宁云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无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车胤曰:在己为德,及物为道,岂有顶戴金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执玉璋,居大罗之上,独称大道,何其谬哉!进喜无对。已而太学博士陆德明随方立义,偏析其要。帝悦曰:三人皆勍敌也。然德明一举辄蔽之,可谓贤矣。遂各赐之帛。
这是初唐开国时期,宗教在御前辩论的第一回合,参加主要的对象,是道、佛两教的重要人物,但其结论,却以儒家为主的陆德明作了公允的评判,而且最后折中,归之儒理。\u2028……
唐太宗既以老子为祖宗,下了一道无须争辩的诏书,而佛教徒中,偏有一个不通时务的老实人,硬要与之力争教徒的政治地位,结果被流放于岭南而卒,由此而见宗教心理的强顽,可笑亦甚可敬。如云:
时有沙门智实者,洛下贤僧也。丰度雋颖,内外兼明。携诸宿德,随驾表奏于关口,其略曰:僧某等言:年迫桑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蒲柳,方值圣明之君。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实等虽在出家,仍在臣子之列,有犯无隐,敢不陈云。伏见诏书,国家本系出自柱下,宗祖之风形于前典,颁告天下,无德而称。今道士在僧尼之上,奉以周旋,岂敢拒诏。寻其老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初无改易,不立观宇,不领门人,处柱下以全真,隐龙德而养性,今道士等不遵其法,所著冠服并是黄巾之徒,实非老子之裔。行三张之鬼术,弃五千之玄言,反同张陵,谩行章醮,从汉以来,常以鬼道化于浮俗,托老君之后,即是左道之苗,若在僧尼之上,诚恐国家同流,有损国化。遂以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具陈如左。太宗览表,壮其志为教,遣宰相岑文本论旨遣之。实固执不奉诏。帝震怒,杖实于朝堂,民其服,流之岭表而卒。初,实得罪,有讥其不量进退者。实曰:吾固知已行之诏不可易,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闻者莫不叹惜。
书中的这两件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标准不同。那宗教和宗教之间也是同样道理。没有哪个更好或是哪个非在哪一个前面一说,不同宗教各有各的特色与精华,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没有必要为了好坏输赢二字争得头破血流。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好多网友们为了各自的偶像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争辩,有的争辩到最后可能会变成一场口水大战,搞得双方都不愉快。说实话,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已经比普通人要承受更多的舆论压力,也许发生在寻常百姓身上的很多小事,一旦发生在大家的偶像身上,就会被无限放大,那这个时候,越多的人去讨论这些事情对于他们当事者来说,反而不利,哪怕有的朋友讲出来的话确实有道理。可见有时人人少说一句,适可而止,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中国人是非常喜欢看热闹的,平时会发现,一旦外面有点风吹草动,事发地点立刻会被很多人围住,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多数人都是在围观。那在网络上也一样,尽量别太过多关注他人的不幸或负面,比如说人家的婚姻破裂,遭受了哪些损失……也别去参与,若能帮到他们你可以悄悄的帮个忙,但无需多说什么。毕竟当事人比我们外人更清楚真相,当他们置身于各种事件时,处境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难。让他们安静的解决自己的事情,渡过难关。
我们无法去要求任何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