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嫁给当朝太子妃 > 分卷阅读22

分卷阅读22

妃妾,全都安置在一处占地宽广的院落中。

那处院落名为梅雪阁,生育了二公子的谢良媛与和雅县主的生母王良媛都居于其中。

怀贤领命而去。

景涟和太子妃并肩向外走,闻言信口道:“两位良媛倒是勤谨,日日带着孩子前来请安,从无一日懈怠。”

说完这句话,她先觉得不对,微微蹙眉。

——东宫共有三位皇孙,生母三人皆在。

两位日日前来请安的良媛勤谨,那还有一位不就是懒怠?

自从莫名其妙应下帮太子妃准备乞巧宴,回宫的这几天,景涟日日待在东宫中埋头算账,与太子妃朝夕相对,二人关系拉进不少。

景涟还不至于顾忌一位东宫良媛,即使那是皇长孙的生母。

既然想到,她便问出口了:“对了,我还没见过景檀呢。”

“还在养病。”太子妃平静道。

这下景涟眉头是真的皱起来了:“不是说只是风寒发热,养了几天还不见好?”

她有心倒向东宫,看重的是太子妃,而太子妃行使权力,本质上是代夫教子。

东宫皇孙目前看上去似乎不重要,但又很重要。

二公子年纪太小,未必能顺利成人。皇长孙要是病恹恹的养不住,太子妃手中掌握的东宫权势也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太子妃提裙登辇,裙裾不动,气定神闲:“赵良娣身为人母,爱子情深,想让景檀多休息几日。”

这话初一听似乎有理,景涟的眉尖却扬了起来:“皇长孙什么时候轮到一个良娣教导了?”

她自幼长于宫中,有些话不必多说,一听就明白其中深意。

——皇长孙的病应该早就好了,之所以迟迟不来拜见嫡母,是因为生母赵良娣和嫡母太子妃在博弈。

或者说,是赵良娣单方面以为自己有资格和太子妃博弈。

本朝宫中没有强行拆散亲生母子的规矩,皇子们出于避嫌的需要,年满七岁全都挪到重明宫居住,公主则可以随母而居。

景涟是个例外。

贵妃疯癫,不能教养子女。生母尚在,皇帝无意为她另择养母,所以单独将一整座含章宫赐给景涟居住。

但东宫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明德太子死后,东宫之所以还能保持如今的超然地位,是因为太子妃。

皇帝有意稳定朝局、遏制诸王,故而在明德太子重病时,还为他迎娶了出身高贵、才学过人的太子妃,正是为了借太子妃身后势力扶持东宫。

凡事有利必有弊。

面对出身高贵的太子妃,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太子妃嫁进东宫,年少守寡,对于女子而言是极大的委屈,所以皇帝必须要在其他方面补偿她。

太子妃没有丈夫,皇帝给她超然尊贵的地位。

太子妃没有孩子,明德太子的孩子全都是她的孩子。

皇长孙毕竟还只是皇长孙,而不是皇太孙。

即使他是皇太孙,年纪如此幼小,没了太子妃扶持,他依旧什么都不是。

赵良娣此举可谓愚蠢。

皇长孙地位还未稳固,她就迫不及待想争一争生母和嫡母的高下。

这和赌徒尚未得知赌局结果,就忙着为了幻想中的财富争斗有什么区别?

太子妃不置可否:“母子血脉相连,这是人的天性,本宫也不能违背。”

景涟心想:我信你个鬼。

和太子妃相处几日,她从未见过太子妃动怒。

太子妃永远端庄高贵,镇静从容,即使去外书房接见东宫属官,处理朝政时,也依然从容而去,从容而归。

在宫里,一切从容不迫、仪态优雅,都需要绝对的权势和手段来维持。

倘若太子妃表里如一,温柔贤惠,那景涟现在看到的应该是她的坟头。

太子妃注意到景涟的神情,嫣然一笑,并不多言。

她抬起食指在唇畔轻轻一点,是个噤声的手势,有种坦坦荡荡故弄玄虚的神秘和促狭。

由太子妃做来,分外好看。

仿佛冰雪消融,恍若神妃仙子。

即使景涟,也看得微微怔住。

她很快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神,双颊浮现半分绯色,眉心微蹙。

煞是好看。

太子妃执杯的手忽而一顿,旋即神色如常。

.

太子妃并没有刻意卖关子。

进了福宁殿,她先向皇帝禀报明日乞巧宴的种种筹备,又特意禀报了景涟所做的贡献。

分明景涟只是算了一本账,被太子妃说出来,也没有刻意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