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接手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以来,张毅心中便始终对张得月抱有深深且严重的怀疑。`x~q?u·k?a_n.s.h¢u*w-u/.-c?o′m!然而,这怀疑犹如空中楼阁,虽根基深厚,却苦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难以落地生根,转化为对张得月定罪的有力依据。
若非要从众多模糊的线索中,找出一条能够支撑这份怀疑的依据,那么恐怕就只有“犯罪心理”这一微妙且难以捉摸的因素了。在犯罪学的领域中,通常情况下,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会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有迹可循的轨迹。就如同沿着一条既定的道路缓缓前行,起初,他们的罪行相对较为轻微,或许只是小偷小摸、顺手牵羊之类的行为,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试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内心欲望的膨胀,他们的行为会逐渐加剧,胆子越来越大,所犯的罪行也愈发严重,最终极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
然而,当张毅仔细翻看张得月的案底时,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个人的犯罪轨迹宛如一盘错乱的棋局,显得极不连贯,毫无逻辑可言。张得月的第一起案件发生在 2005 年 10 月,是一起典型的诈骗案。在这起案件中,他或许是利用了他人的信任与疏忽,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骗取了一定数额的财物。这本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犯罪行为,虽然不道德,但相较于其他严重暴力犯罪,其性质相对较轻。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他的第二起案件,竟首接跳跃到了 2007 年 3 月的绑架杀人碎尸案。这是一起性质极其恶劣、手段残忍至极的犯罪。在这起案件中,张得月不仅绑架了受害人,剥夺了其人身自由,更是残忍地将其杀害,而后还进行了碎尸和毁尸灭迹的行为,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如此极端的犯罪手段,与之前的诈骗案相比,简首是天壤之别。
这样的心理成长跨度,实在是太过迅速,太过跳跃了,犹如一道凭空出现的鸿沟,让人难以理解。在正常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规律中,从简单的诈骗行为到如此凶残的杀人碎尸,中间应该存在一系列过渡性的犯罪行为,逐步反映出罪犯心理的演变和扭曲过程。但在张得月的案底中,这一过程却像是被人硬生生地截断了,缺失了关键的环节。
基于此,张毅的心中逐渐萌生了一个大胆且极具想象力的猜想。他将目光聚焦在了 2006 年 11 月发生的一起案件上,那便是杨艳的失踪案,极有可能是被杀害并藏尸。·s·a_n,y?e?w~u/.+n¨e~t′这起案件的发生时间,恰好巧妙地介于张得月的诈骗案和绑架杀人碎尸案之间。从犯罪程度来看,杀害并藏
杀害并藏尸的行为,显然比单纯的诈骗案更为严重,它涉及到了剥夺他人生命这一最严重的犯罪行为;然而,与后来的碎尸案相比,其手段又尚未达到那般令人发指的残忍程度。
如果把这起案件,比作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嵌入张得月的犯罪轨迹之中,仿佛一切都能如同齿轮般紧密咬合,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这个猜想,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案件的重重迷雾之中,为张毅指明了一条可能通往真相的道路。
然而,道理虽然看似说得通,但在实际的刑侦工作中,仅有理论上的推断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将张得月绳之以法,下一步至关重要的就是寻找确凿的证据。可是,倘若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警方竭尽全力,翻遍每一个可能的角落,穷尽所有的调查手段,却死活就是找不到能够证明张得月与杨艳案有关的证据,那又该怎么办呢?
这案子究竟该何去何从?张毅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想侦破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难度简首超乎想象,说白了,如今摆在面前的只有华山一条路。就好比在迷宫中徘徊,所有的路径都被堵死,唯有一条狭窄且布满荆棘的小道,而这条小道便是通过某种独特的方略,来印证之前所梳理出的所有关联。也就是说,要想成功破案,眼下仅存的希望,就是让张得月主动开口交代罪行。
作为警方,目前手中掌握了科尔吉特和张得年提供的一些新情况,这无疑是在审讯过程中能够向张得月打出的两张新牌。然而,这两张牌至关重要,一旦审讯策略不当,贸然打出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那可就如同手中的利刃折断,以后再想从张得月口中审出点什么东西,简首难如登天。
张毅深知,接下来与张得月之间,将是一场决定胜负的最终较量。在这场审讯决战来临之前,张毅如同一位严谨的战术家,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他仔细查看了张得月平时在监室里作息的录像,一帧一帧地不放过任何细节,试图从那些琐碎的日常片段中,了解他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