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234章 《方言时空的诗意漫游》

第234章 《方言时空的诗意漫游》

《方言时空的诗意漫游》

—— 论树科《返到秦汉唐宋》的诗学探索

文/阿蛋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突围:语言载体的革新与重构

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树科的《返到秦汉唐宋》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固有范式,展现出独特的诗学魅力。`l^u_o¢q`i\u.f_e?n¢g~.¢c^o¢m′粤语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其丰富的俚语、独特的发音和韵律,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诗中 “唔喺”“企喺”“多咯啰”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保留了语言的原始质感,更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广州街头巷尾,感受着粤语的独特韵味。

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手法,与赵壹在《刺世疾邪赋》中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的直白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传统语言表达的突破。赵壹以犀利的语言批判社会现实,树科则以粤语方言构建独特的诗意空间,二者都展现了语言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的强大力量。方言的运用使得诗歌不再局限于书面化、标准化的语言形式,而是更贴近生活,更能传达出真实的情感和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粤语独特的韵律节奏为诗歌增添了音乐美感。^j+y*b/d+s+j\.!c-o′m-粤语有九声六调,其丰富的声调变化使得诗歌在诵读时具有独特的抑扬顿挫之感。诗中 “听咁听咁嚟咗《喜帖街》,喜帖街度白话韵”,重复的词语和押韵的句式,配合粤语的声调,形成了朗朗上口的韵律,如同粤语童谣般亲切动人,让诗歌具有了可唱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时空交错的意象构建:历史与现实的诗意对话

《返到秦汉唐宋》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与转换,构建出一个时空交错的诗意世界。诗歌开篇 “我唔喺穿越,又似穿咗越”,便以矛盾的表述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氛围,暗示着时空的模糊与交错。诗人从 “海冮畔”“七星岗” 等现实场景出发,通过 “越王百岁寿宴”“阿婆唱歌” 等意象,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种时空交错的意象构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的奇幻想象有着相似之处。李白通过梦境实现时空的跨越,描绘出仙境的奇幻瑰丽;树科则借助诗歌中的意象转换,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越王百岁寿宴请埋我”,将读者瞬间带入古代宫廷的繁华场景,而 “唔喺我,我听个边阿婆佢唱歌” 又迅速将场景拉回现实,这种时空的快速转换,如同电影蒙太奇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叙事张力和艺术表现力。.w·o*d+e?s+c.w?..c\o\m.

诗中 “歌仔越唱越穿梭,唱歌唱歌唱成诗”,进一步点明了诗歌中时空交错的核心。歌声成为连接不同时空的纽带,将历史与现实、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从 “春寒起广州,无处不芳菲” 的春日盛景,到 “喜帖街度白话韵” 的市井生活,再到 “木排变飞毡”“飞毡又一变:珠江夜游船” 的奇幻转变,这些意象的组合与转换,展现了诗人对时空的独特理解和对现实世界的诗意重构。

三、市井文化的诗意呈现:民俗与诗意的交融共生

《返到秦汉唐宋》中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诗人将广州的民俗风情、方言童谣等元素融入诗歌,展现了市井生活的诗意之美。“七星岗呢度,踏青嘅多咯…… 多咯啰,多啰咯”,描绘出七星岗春日踏青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广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这种对市井生活的描写,与白居易《卖炭翁》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刻画一样,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人文关怀。

诗中 “喜帖街度白话韵:木排头,木排头,木排横喺街……”,引用了广州的方言童谣,这些童谣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民俗风情。童谣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亲切感,更展现了粤语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方言童谣作为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诗歌中对市井生活细节的描写,如 “阿婆唱歌”“街坊们用白话唱童谣” 等,展现了广州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诗意的光芒,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市井文化的尊重。市井文化与诗意的交融共生,使得《返到秦汉唐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展现广州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画卷。

四、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