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552章 《曲径通幽处》

第552章 《曲径通幽处》

《宝塔诗:路》(粤语诗)

文/树科

想头,梦度

离屋企,远隔篱

弯弯曲曲,纠纠缠缠

好似喺前面,行番冇后边

淅沥沥泪满天,朦胧胧浇心园

上上下下求索去,日日夜夜桃花源

《树科诗笺》2025.3.11.粤北韶城沙湖畔

《曲径通幽处》

——论树科《宝塔诗:路》的多维诗学建构

文/阿蛋

一、文体溯源与形式创新:宝塔诗的现代性转译

宝塔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殊体裁,起源于盛唐,成型于元白唱和,其形制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岑参《登慈恩寺浮图》),以独特的阶梯式结构形成视觉与韵律的双重张力。\2.c¢y,x~s?w-.?n¨e-t/树科此作《路》延续传统宝塔诗 “头小尾大,逐层递增” 的基本形制,全诗八层,从单字 “道” 起,至双句收束,暗合《文心雕龙?章句》“三字趋句,四字成章,杂言任性,随势各配” 的句法规律。然其创新处在于以粤语方言入诗,突破古典宝塔诗的文言桎梏,如 “想头”(念头)、“屋企”(家)等俚语的运用,既保留方言的鲜活质感,又赋予传统文体以现代性灵,恰似钱钟书所言 “旧瓶盛新酒,老调谱新声”。

在结构上,诗人巧妙运用顶针修辞实现层递衔接,如 “远隔篱” 承接 “离屋企”,“行番冇后边” 呼应 “好似喺前面”,形成回环往复的语义链条,暗合《周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 的哲学意涵。,小-税-宅+ ~首¨发_这种形式上的 “建筑美”,不仅是对古典诗体的致敬,更通过现代语言的解构与重组,完成了传统文体的创造性转化,犹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述:“中国诗人用抽象的文字组成具象的建筑形,使诗的意境如画家笔下的山水,可居可游。”

二、意象系统与情感脉络:道路隐喻的复义阐释

“路” 作为核心意象,在中西文学传统中承载着多重隐喻。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求索精神,但丁《神曲》中 “黑暗的森林” 的迷途象征,均赋予 “路” 以存在论意义。树科此诗则通过三重意象叠加,构建独特的道路诗学:

(一)地理空间的物理之路

“离屋企,远隔篱” 以白描手法勾勒背井离乡的空间位移,“弯弯曲曲,纠纠缠缠” 的形态摹写,既具视觉的具象性(如吴冠中笔下的江南小径),又暗含人生轨迹的偶然性。这种对物理空间的书写,如陶渊明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路径记录,实则是对生存原初状态的诗意还原,正如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所言:“道路让我们栖居,栖居是存在的本质。”

(二)精神世界的心灵之路

“想头,梦度” 以粤语俚语构建意识流画面,将抽象的思绪具象为可 “度” 之物,暗合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梦幻书写。“淅沥沥泪满天,朦胧胧浇心园” 则通过通感修辞,将泪水从个体生理体验升华为集体情感符号,如李商隐 “沧海月明珠有泪” 的意象转化,实现了私人记忆与公共经验的交融。+二^捌_看*书~旺- ¨已_发!布_蕞/辛~璋-劫·这种心灵之路的探寻,恰如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所言:“灵魂没有宇宙,雨水就会落在心上。”

(三)终极追寻的哲学之路

“上上下下求索去” 化用屈原《离骚》典故,将个体的行路经验升华为对真理的永恒追寻;“日日夜夜桃花源” 则援引陶渊明理想范式,构建现代性语境下的精神乌托邦。两种经典意象的并置,形成 “现实困境 — 理想超越” 的二元张力,如同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构建的 “现象界 — 本体界” 二元论,展现出诗人对存在本质的终极叩问。这种哲学层面的道路书写,使诗歌超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叙事,抵达 “道可道,非常道” 的形上之境。

三、语言策略与声韵美学:粤语诗的在地性表达

作为粤语诗的探索性文本,此作在语言层面呈现三重突破:

(一)方言语汇的诗性转化

“想头”“屋企” 等词汇虽源自日常口语,却通过诗意的陌生化处理获得新的审美维度。如 “梦度” 一词,将 “度” 这一动作性语素与 “梦” 组合,形成动态的心理时空,类似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