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563章 《语言的坍缩与重生》

第563章 《语言的坍缩与重生》

语文学之外开辟着自己的道路。《有》中\"威水\"(威风)、\"剩家\"(只剩下家)等俚语的运用,延续了粤语文学\"俗中见雅\"的传统。这种方言写作在全球化语境下更显珍贵,它抵抗着标准语的文化霸权,正如德勒兹所说:\"少数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语言的解域化。\"粤语在诗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成为了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存在思考的媒介。

三、存在之思:从道家无到后现代虚境

《有》虽然形式短小,却蕴含着一个完整的存在论探索过程。诗歌从\"无\"出发,途经对时间、人际关系、宇宙秩序的质疑,最终回到文化认同的危机,构成了一条环形思考路径。这种思考方式既有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子,又与西方后现代哲学形成对话。

首字\"冇\"立即将读者抛入道家式的玄思场域。《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诗中从\"冇\"开始的展开,恰是对这一宇宙生成论的逆向演绎。但与传统道家不同,《有》中的\"无\"不是孕育万物的母体,而是吞噬意义的黑洞。\"黑白,光阴\"这对意象本应构成辩证统一,在这里却沦为虚无的注脚。这种对道家\"无\"的改写,反映了现代人失去形而上慰藉后的精神处境。

诗歌中段对认知确定性的质疑尤为深刻。\"睇得到嘅真?睇唔到嘅假\"这一设问,直指人类感知的局限性。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囚徒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这首诗中的观察者连影子与实物的对应关系都无法确定。这种认识论危机令人想起拉康的\"实在界\"理论——我们永远被语言之墙阻隔在真实之外。诗中\"根\"被踩在脚下,看到的只是\"枝叶花果\"的表象,正是这种认知困境的绝妙隐喻。

末句将存在焦虑推向文化政治层面。\"祖宗威水做牌位\"与\"祖国冇利噈剩家\"的并置,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双重瓦解后的认同危机。牌位象征的宗族记忆已成空洞仪式,祖国概念也在利益缺失下丧失凝聚力,剩下的\"家\"徒具其名。这种境况呼应了让-吕克·南希对\"共同体\"的解构:\"今天的共同体不再是给予我们的东西,而是我们需要追问的任务。\"诗人在七行之内,完成了一次从形而上到社会现实的全面质询。

四、宝塔新诠: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型

宝塔诗作为一种古老诗体,在《有》中获得了全新的现代性表达。传统宝塔诗多用于佛偈或游戏笔墨,形式常压倒内容。而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种形式本身转化为思想的具象化呈现,使外在结构与内在哲思达到高度统一。

形式上,《有》严格遵守宝塔诗的递增规律,但每一行的字数增加都伴随着语义的深化。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同步扩展,创造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读者在视觉上攀登文字之塔的同时,也在思想上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升华过程。这种设计令人想起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艺术形式必须与情感经验精确对应。诗中每个字的位置都经过精心安排,如\"根佢噈喺踩咁\"中的\"踩\"字恰好位于宝塔的中间偏下位置,模拟了\"被踩\"的视觉感受。

传统宝塔诗多追求意境的完整或禅机的顿悟,而《有》则呈现出碎片化的后现代特征。诗中意象之间缺乏逻辑连接,从\"黑白\"跳到\"牌位\",从\"宇宙\"转到\"祖国\",这种跳跃制造出意识流般的效果。然而,正是这些碎片在\"冇\"的统摄下形成了奇异的整体性,如同本雅明所说的\"星座化\"呈现——分散的元素通过不可见的力场构成意义网络。这种处理使古老的宝塔形式获得了当代艺术的拼贴质感。

从诗歌史角度看,《有》的突破性在于它成功地将方言的活力注入古典形式。传统宝塔诗多使用标准文言或白话,而粤语的运用为这一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语言张力。\"嘟冇\"、\"噈剩\"等口语化表达打破了宝塔诗的雅言传统,却因此获得了更直接的表现力。这印证了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观察:\"真正的传统不是复制过去,而是用过去的声音说出新的语言。\"《有》中的宝塔不再是供奉佛经的圣殿,而成为了现代人质疑存在的了望塔。

结语:在语言的边界上

树科的《有》以其极简的形式承载了极丰的思想,在粤语诗歌探索中树立了新的标杆。这首诗通过宝塔形式的空间诗学、粤语的本体论表达、存在思考的层层深入以及对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展示了一种\"小形式的大思想\"的可能性。在标准语写作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这样的方言实验尤为可贵,它不仅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