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 第35章 去旧迎新

第35章 去旧迎新

经数朝、始终坚定站在自己身侧的肱骨之臣,被郑重任命为内阁首辅;杨荣与金幼孜,凭借多年来在政务处理上的卓越才能,亦获任内阁大学士。

而此刻,在诏狱那阴暗潮湿的地牢中,黄淮与杨溥已被关押许久。他们二人,一个曾为东宫属官,一个以才学闻名,却因直言敢谏触怒先帝,被囚于这不见天日之处。当沉重的镣铐从他们手腕卸下的那一刻,黄淮望着窗外久违的阳光,浑浊的老泪顺着沟壑纵横的脸庞滚滚而下。朱高炽不仅赦免了他们,还力排众议,将其提拔为内阁大学士,委以重任。

同时,新帝一道诏令昭告天下:内阁阁臣人数定为五到七人,品秩为从一品。这简短的条文,如同定海神针,从此为内阁的地位与权责立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让帝国的中枢运转有了更为稳固的框架。

十一月的京城,寒意愈发浓重,甚至已经呵气成霜。奉天殿内却暖意融融,洪熙皇帝朱高炽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九阶龙椅之上,接受群臣朝贺。朱瞻基身着太子冕服,玄衣纁裳上绣着十二章纹,神情庄重地跪在父亲面前,双手接过象征储君之位的太子金册金宝。其正妻胡善祥,出身官宦世家,举止端庄温婉,被册立为太子妃,凤冠上的东珠映得她面容愈发清丽;孙若微则被封为太子侧妃,眉眼间藏着几分灵动与聪慧,更有一股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英气。

朱高炽始终深知孙若微聪慧过人,心思机敏,恐日后生出变故,危及国本。散朝后,在后宫一处幽静的偏殿中,朱高炽命朱瞻基当着自己与皇后张妍的面,跪于列祖列宗的画像前郑重起誓:“此生此世,绝不立孙若微为后,绝不虐待太子妃胡善祥,若违此誓,甘愿折寿早逝。”

朱瞻基望着父亲严肃的面容,又看了看母亲担忧的眼神,颤抖着举起手,将那字字千钧的誓言一字一句说出,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册封大典结束后,朱高炽开始着手分封诸子。朱瞻墉、朱瞻墡等皇子,皆获封亲王爵位,各自前往遥远的封地就藩。王府车马辚辚,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地驶出京城,奔赴新的人生征程。

与此同时,他对军中势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那些在他登基过程中坚定支持自己的将领,纷纷加官进爵,被委以镇守边关、统领要地的重任;而以陈懋为首的汉王党将领,成了朱高炽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人,或明或暗地与汉王朱高煦勾结,妄图在新朝掀起风浪,是朝堂稳定的潜在威胁。

朱高炽派出太子朱瞻基,这位未来的君主,与汉王党将领们展开了一场场推心置腹的长谈。朱瞻基温言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家国大义谈到个人前程。对于那些态度良好、真心悔过的将领,朱高炽展现出了难得的宽容,网开一面,允许他们担任一些闲职,保留爵位,但严厉要求他们必须立即遣散亲兵、家丁。这些曾经只听命于私人的武装力量,被分散到各地军中,从此无法再成为威胁皇权的隐患。

而对于那些态度消极、抵触反抗,甚至妄图负隅顽抗的将领,朱高炽则毫不留情。流放、罢黜的旨意接连下达,一道道朱批如冰冷的利剑,斩断了他们的妄想。极个别与汉王关系过深、死不悔改者,更是直接被赐死,让他们带着未竟的野心,去地下追随太宗皇帝。

最后一道任免诏令发出后,朱高炽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缓缓登上城楼。寒风呼啸着卷起他的龙袍下摆,猎猎作响,却吹不散他眼中的疲惫与欣慰。俯瞰着脚下这座历经风雨的京城,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此起彼伏的喧闹,他知道,内廷、中枢、军权,皆已牢牢掌控在手中,大局已定。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宫中,目光坚定而深邃。是时候,将自己多年来思索的治国理念,一一付诸实践,开启属于洪熙朝的崭新篇章了。

永乐二十二年的紫禁城,宫墙在冬阳下泛着冷硬的朱红。朱高炽坐在乾清宫蟠龙宝座上,望着案头摊开的边疆舆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图上用朱砂标注的漠北疆域。窗外寒风呼啸,卷着细雪扑打窗棂,仿佛还能听见三年前成祖北伐时震天的战鼓。

那是永乐二十年(1422年)的深秋,朱棣亲率大军北伐鞑靼,却无功而返。归程途中,因兀良哈三卫曾协同鞑靼侵扰边境,盛怒之下的帝王调转矛头,以雷霆之势痛击这草原部落。铁蹄踏过处,营帐化为灰烬,牛羊的哀鸣混着北风,在大漠上空久久回荡。当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留守京师,每日捧着战报,看着上面"斩首数千"的捷报,心中却泛起莫名的忧虑。他深知,武力征伐虽能扬威一时,却难以换来长久安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