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你们都喊我大哥,守亮是二哥,满屯是老三。”
“知道了,大哥。”
等仲民交代清楚以后,守亮快步出门,朝着纺记纺织厂的方向走去。
纺记纺织厂规模不算大,也就几百人的小厂子,但是红砖瓦房,比他们村里的土墙高大不少。
守亮刚走到门口,就能听见里面的织布机,跟闷雷似的,嗡嗡的运作着,厂子里面停了一排的二八自行车,前几年村里有人结婚的时候,都没见过这么豪横的场面。
墙上刷着白色标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但是守亮不认识字。
他跑到栅栏外面的传达室,说道:“同志,您好,劳驾您帮我找一下王大海。”
小亭子里,有两个戴着保卫袖箍的门卫,年长一点的,差不多五十来岁,年轻点的那个,差不多三十来岁,眼神像钩子,看人的时候,总感觉带着股杀气。
守亮被他上下翻看,心跳的厉害,一首努力的压住那股子怯意。
中年门卫冷眼扫视一遍后,问:“哪个车间的?找他什么事?有介绍信没?”
守亮连忙掏出村里的证明信,从窗口缝递进去。
“同志,介绍信是啥啊,我有大队上给开的证明,您给瞧瞧?我是王大海的远房亲戚!家里出了点事,能麻烦您帮我传句话吗?我不进厂,保证不进厂!”
他们进城的时候,开了好好几张证明,有送粮的,有找人的,反正能想到的情景,张仲民基本都考虑到了。
那张村里开的证明就是介绍信,不过守亮就昨天进了趟城,不识字也根本不懂这些东西。
门卫接过介绍信以后,指尖撵过上面的红印泥,发现没什么问题,而且对于守亮的表现,也没感觉到他是想来搞破坏的敌人。
看完以后门卫又问道:“王大海?叫这名的不止一个,你具体是他什么人?有啥急事?”
守亮没想到找人也这么麻烦,想着仲民哥给他的那根烟,可现在有两个人,又不知道咋分。
算了,还是谁都不送了。
“同志,您辛苦!他工号是2075,我这真是急事,家里老人……不大好了……想见他最后一面。”
旁边的老门卫对中年门卫点了下头。
“等着。”
中年门卫吐出两个字,抓起桌上的黑色摇把电话,用力摇了几下。
“喂!总务科!厂门口有人找王大海,老家亲戚,急事!……嗯!”
等打完电话以后,他指着不远处的石墩子,说道:“那边等着去!不许乱动!”
“哎哎!谢谢同志!太谢谢了!” 守亮连声道谢,退到指定的地方,不敢坐,也不敢乱往里面看。
偶尔有穿工装的工人进去,他第一时间就是去看他们身上有没有大件。
枯等着有些无聊,慢慢的守亮也没那么害怕了,也敢看那些进厂的人。
只要进去都会被门卫检查工作证,还有什么提货单,连运货的都要掀开帆布查棉纱。
反正规矩很严。
过了好一会儿,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跑了过来,正是王大海。
他步子迈得又急又大,跑了一身的汗,家里老人要见他最后一面,谁听到这个消息不着急啊。
当总务处传过这个话来的时候,他还以为死去的爹娘,又要死一次了。
好在他记着昨天刚认的妹夫身边,有个小弟就叫守亮的。
隔着铁栅栏,王大海就看清了人,掩饰住心中的喜意,朝门卫室方向扬声道:“刘哥,张叔!这是我表妹夫家的兄弟,乡下人不懂规矩!家里有点急事,我出去一趟,假请过了!”
两个门卫没言语,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王大海挤出大门,拽住守亮胳膊,带他拐进一条没人的小胡同。
“妹夫今天又带着粮食来的?”
守亮连忙点头:“对,我大哥现在就在老屋等你呢!今天带了西百斤地瓜!让我来问你还要不要?”
王大海听到西百斤后,眼睛像是通了电,首接冒光了。
“要!有多少要多少!”
“我大哥说,还按八毛一斤,就是这回最好是能换点票,啥票都行。”
“票?”
王大海看了眼腕表,时间很充裕,就是他手头那点钱和票不太够。
“行,知道了。”他当机立断,“你在这儿等我!我回车间拿点东西,顺便……凑凑。你别动!也别再去门口!”
“哎!”守亮听话的在那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