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问:“这个初衷非常好。那么,这些负伤的同志,他们本人是什么态度?是否愿意接受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这些同志都是好样的,虽然行动不便,但个个都是硬骨头,在街道我们尽力照顾,可他们总觉得自己给组织添了负担,不愿意拖累别人,这份心思,实在是让人敬佩。”
闻超看向车上的那些人,声音里带着由衷的敬意。
“可当听说这是交给他们的任务,培养格命接班人,让孩子们传承格命精神,树立爱国志向的时候,咱们这些老同志为下一代做点事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一下子就点燃了。”
孙卫东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点,立刻追问。
“闻干事,您刚才提到他们觉得在城里是负担,现在又接受了新任务,这是否意味着同志们会长期留在张家村?”
“孙记者问到了核心之一。”
闻超赞许孙记者的敏锐,谨慎措辞。
“为了能安心扎根在张家村,不少同志主动放弃了城里的户口关系,把个人户口迁到了张家村, 这完全体现了格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觉悟。”
孙卫东笔下不停,追问更加犀利。
“不少同志?具体是多少?是所有同志都做出了这个决定吗?”
他紧盯着闻超,“放弃城市户口是重大的个人选择,这关系到他们和家庭未来的生活保障,组织上如何看待和保障这种奉献?”
闻超应对的也很沉稳。
“孙记者,首先必须强调,这完全是同志们出于高度责任感和自觉自愿,身份上彻底融入,才能心无旁骛。”
“当然,安置工作需要一个过程。 毕竟这涉及到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等后续问题,需要逐步协调解决。”
他巧妙避开具体数字,模糊了家属还保留城市户口的事实。
“己经迁移户口的同志展现了极强的挡性原则, 组织上绝不会忽视他们的实际困难,正在积极研究后续的保障措施。”
孙卫东在自愿放弃城市户口旁,做了个重点标记。
“闻干事,我理解同志们的崇高精神和组织的关怀。”
他没有纠缠这点,转而切入更现实的问题。
“那么,这么多同志迁移到张家村,无论是生活安置还是开展教育工作,都需要物质基础。张家村的条件能支撑吗?具体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他的问题首指生存根基。
“孙记者问到了关键,这正是体现组织关怀和基层智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