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炮击得出数据,因采用前装式装填,无自动供弹装置,射速约5-8发/分钟,有效射程约500米,因无专业瞄准镜,依赖目视瞄准+车体调整方向,所以在日后训练中主要在200米内设置固定目标,命中率10发3中为合格,5中为优秀,满足近距离支援需求即可。¢0`0?暁\税\惘, ¢埂?辛~醉¨全?
后坐力上,炮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射击时车身并未发生剧烈晃动,炮架也没有松动,经多次射击后仍能保持稳定,适配性达标。
另外就是机枪,其设计依旧是保留在炮塔内,只不过将原来的6.5毫米机枪换成了7.92mm,用于防御步兵近距离突袭,射击时机枪与改装火炮的射界配合,可形成顶、底双重攻击,无论火炮还是机枪都未受后坐力影响卡壳,且机枪能力比原装略强。
随后两辆战车又在泥泞、尘土环境下测试武器是否易卡壳,模拟敌后战场常见复杂环境,如机枪弹匣是否易进沙、迫击炮炮膛是否易积垢。
人机协同上,因车内空间狭小,乘员极限是三人,分别为驾驶员和车长、炮长。
其中车长兼任机枪手,炮长主要负责火炮的装填、瞄准和操作,因为加装火炮后,武器操作复杂度提升,需要专门人员专注于火炮射击,避免车长在指挥、机枪操作和火炮控制之间顾此失彼。
不可否认,三名乘员的情况下,车内活动空间非常局促,乘员间的配合需要高度默契才能高效操作,好在周卫国和傅排长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如果换成铁三角,那估计车里要乱成一锅粥。¨我^得¨书_城· /更′歆_最\全?
而整体布局依旧是九西式原来的设计,驾驶室在车体前部右侧,动力舱在左侧,战斗室位于后部,车长和驾驶员处都有舱门,车体后部还有一个后门,方便乘员上下车及联络。
目前装甲排配备了一台便携式无线电台,还是当初缴获山本特工队的,总部现在非常重视装甲排,以后对于缴获的敌军物资,如电台、摩托车、汽车、坦克或可利用零件等都会优先倾斜资源。
此外,程厂长那边也在研制小型军用通讯发电机。
首长们都知道了苏卫提出合成化部队发展的构想。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现在这还仅仅是一个构想、蓝图,我军只能先向摩托化、机械化发展,最关键的是通讯、后勤保障、工业基础、实战中的协同等诸多问题,所以只能一步步来。
首长们的意思是先沉淀沉淀,但对于装甲部队的发展和合成部队的前景,首长们是很认同的。首长认为,相比于合成,我军或许可以先向日军的混成编制学习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日军的混成编制,如混成旅团、混成联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合成部队,二者在编制逻辑和作战功能上有本质区别。+1¢5/9.t_x?t\.*c-o·m*
日军混成编制的核心是任务临时组合,通常是为应对特定作战需求如治安战、短途进攻,将不同兵种单位临时抽调整合而成。
而现代合成部队的核心是常态化多兵种协同,以装甲、步兵为主体,整合炮兵、防空、通信、侦察等多兵种,形成固定编制,强调各兵种在统一指挥下长期合练,具备独立遂行复杂作战任务的能力,如攻防、机动、后勤保障一体化。
简言之,我军现在离合成部队的落实还太遥远,暂时还需切合实际的稳定、良性发展。
但苏卫的合成部队提议己经在周卫国,以及李云龙等人心里深深种下了一颗种子,再加上我军现在好歹也算有了自己的坦克部队,又赶上百团大战近期就要展开,这可是一个‘以战养战’的好时候。
检验完小土豆后,接下来登场的就是我军基于日军西一式山炮和九西式山炮研制的40式山炮!
该炮依旧沿用原型的75毫米口径,以此更好的适配缴获的75毫米炮弹,降低后勤压力。
其主要特点就是突出轻量化,以适应游击战需求。西一式山炮全重约540公斤,九西式约536公斤,我们的仿制炮首接减重至450公斤!
之所以比两款原型轻这么多,主要是通过简化结构进一步提升机动性,去除了大量非必要,或者是我们也做不到、做不出的零部件。
如驻退装置,采用九西式的弹簧式驻退,比西一式的摩擦式更稳定,简化为单弹簧设计,减少金属用量,重量比原型轻20多公斤,同时降低后坐力对炮架的冲击。
炮架与轮组融合西一式的开脚架和九西式的可拆卸轮组,用木质轮芯外包铁皮替代全金属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