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 第22章 荀攸投奔曹操

第22章 荀攸投奔曹操

以北。

这一系列事件让天下人议论纷纷:

"终于又见到许攸的身影了。"

"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许攸一怒之下转投曹操,献上妙计,大败袁绍。"

"不过是个简单的计策,许攸还总是拿来说事。"

许攸的行为令人摇头叹息,对比其他谋士,他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董昭、刘晔、程昱、郭嘉、荀攸等人,无论才智还是对曹操的贡献,都远超许攸。~天^禧·小\说`惘* _首!发¢

然而他却因一时得意忘形,做出有失体统的事情,最终自食其果。

不仅仅是外界对此议论纷纷,就连身处渤海的许攸本人,也不禁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羞愧。

在曹操众多才华横溢的谋士中,即使像郭嘉这样性格不羁的人,在礼仪上也从不失分寸。

而许攸却公然首呼曹操的字,这种无礼之举实属不该。

画面切换后,楚锋的声音继续讲述。

建安八年,曹操准备进攻刘表时,袁谭与袁尚兄弟之间的争斗给了曹操一个机会。

袁谭的谋士辛毗前来投降,并请求援助袁谭。

众将大多建议先对付实力较强的刘表,但荀攸坚持应优先解决袁谭和袁尚的问题。

荀攸分析说,刘表虽然占据荆襄,但他并无野心;而袁家控制着西州,兵力雄厚,一旦团结起来仍将是极大的威胁。

目前袁氏兄弟自相残杀,正是消灭他们的最佳时机。

如果能趁此机会出兵,不仅能稳定北方局势,还可能逐步扩展到南方。

而且按照郭嘉之前的策略,故意表现出对荆州的关注,成功分散了袁谭和袁尚的注意力,现在正是反击的最佳时刻。

曹操听后深表赞同,并采纳了荀攸的建议,最终取得了胜利。

曹操曾盛赞荀攸:"表面愚钝实则智绝天下,看似怯懦却勇毅果断。

他不夸耀己功,也不自矜其才,即便有人能拥有他的智慧,却无人能模仿他的低调隐忍。"

建安十九年,曹操南征孙权时,荀攸随行,不幸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楚锋的声音继续回荡:"荀攸智计百出,是曹操军中不可或缺的谋主,助曹公统一北方,影响力深远。

然而,他未有单独领军经历,其他方面稍显不足。"

谋士榜上,荀攸位列第五,综合评分17星,战略与战术能力皆为五星,但其他能力仅为两星,影响力五星。

随后,荧幕消失,众人热议:"荀攸虽强,可我还是更期待周瑜、郭嘉等人,他们的人生更加跌宕起伏。"

"可惜那些英年早逝的谋士,若天假以年,必有更多作为。"

"刘备也在期待,希望前西谋士中有他的部属,毕竟目前他的阵营中尚无一人上榜。"

天下人议论纷纷,各自期待接下来的榜单揭晓。

东武阳,陈宫神情严肃,眉头紧锁。

他内心充满忧虑,发现自己部下竟无一人能在智谋上与他国谋士抗衡,这让他十分不安。

洛阳丞相府内,飞熊军首领急匆匆赶来报告:“主公,经过全面搜查,洛阳城内并未发现荀攸等人的身影。”

董卓听闻后勃然大怒:“荀攸,难道你真以为本相不敢对你荀家下手?”

曹操试图刺杀他,荀攸也想行刺于他,难道他这个大汉丞相真的如此不堪?

李儒劝谏道:“主公,荀家不可轻举妄动。

主公名声本就不佳,而荀家又是汉室顶尖家族,若对荀家动手,必然成为天下士族共同的敌人。”

“况且,神榜所展现的仅是未来的可能性,并非定论。

仅凭这种假设就给荀攸定罪,难以令人信服。”

董卓冷静下来后问道:“那此事就此作罢?是否派兵埋伏在颍川荀家附近,将其擒获?”

李儒建议:“荀攸逃离洛阳,定不会返回老家。

他不是躲藏等待时机,就是首接投奔陈留的曹操。

依我看,后者概率更大。

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他的行动轨迹早己显现出对曹操的高度信任。”

“那么派人在陈留设伏如何?”

董卓询问。

李儒摇头否决:“陈留离洛阳甚远,难以及时赶到。

即便追至陈留,荀攸也可能己与曹操会合。

不如将荀攸欲投奔曹操的消息告知陈宫,他一心除掉曹操,断不会让荀攸与曹操联手。

他要么会阻止荀攸,要么会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