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开局富商之子,终成乱世大军阀 > 第四十四章 恒大商行

第四十四章 恒大商行

王德顺小跑着上前,恭敬地行礼,“大当……。~零`点`看_书! _醉.薪`蟑-节/埂\新-哙~”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口道:“东家。”

见到王德顺,方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事情都办妥了?”

“都妥了,铺面己经盘下来,就等着您给起个字号。”

“走,带我去瞧瞧。”

一伙人穿过闹哄哄的集市,拐进条僻静的小巷。

新买的铺面是幢两层小楼,青砖灰瓦,门脸儿上还留着前任东家的金字招牌没拆。

方明摸着下巴转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

他压根不在乎地段偏,等他的货在这条道上跑熟了,自然能把整条街带旺。

“东家给起个名号?”

王德顺小心翼翼的说道。

方明望着门楣上剥落的金漆,叹了口气,“这年头大帅和大帅之间打得不可开交,只盼着早些天下太平,咱们生意人才有好日子过。”

他摸出块银元在手里转着,“就叫“恒大”吧,图个吉利。”

“恒大商行……”,王德顺咂摸着这个朴实的名字,虽然觉得不够气派,但还是满脸堆笑,“好名字,东家起得妙。”

洋河卫与通远关虽然都是口外重镇,但在商贾眼中却是天差地别。

洋河卫靠近首隶,商号云集,市面繁华。¢天~禧/暁¨税′惘^ +毋¢错,内.容,

通远关虽然也有买卖,但更多是逃荒的难民。

每逢晋陕两省闹饥荒,成千上万的流民就从这里出关,去绥远平原给贡王当苦力。

虽然不全是走通远关,但这里的难民最多,名声也最响。

安顿好后,王德顺陪着方明在通远关里转悠。

进了关门才发现,通远关城墙紧贴着山崖而建,山下青川河由南向北流过,形成一条狭长的河谷。

集市就挤在这条三公里长、两百米宽的河谷里。比起洋河卫的繁华,这里的铺面还不及一成半。

“东家,别看这地方小,每年过的货可不少。”

王德顺边走边介绍,“绥远城八成的货都是从这儿出去的。”

“盛乐县那边的马匪很猖獗吗?”

方明对通远关还很陌生。

王德顺点了点头,“从通远关到绥远城这条道上,每年都得死个千八百人。一半是饿死的难民,另一半就是商队和马匪火并死的。单靠一家商行根本不敢走货,都是几家合伙,凑上几百号护卫才敢上路。有些东家和贡王那边熟,还能雇到军队护送。”

方明弹了弹烟卷,仔细盘问通远关里的商号情况。

这里头要数晋中的郝记和长治的刘记最有名堂,正是贡王信里提到的那两家。

郝家专做粮茶买卖,刘家靠着长治的铁矿产,主要经营铁器生意。*比′奇′中¨文-网, !更`辛^罪.快,

“郝掌柜和刘掌柜还没来拜码头?”

方明皱着眉头问道。

王德顺赶紧解释,“两位东家都回老家过年去了,柜上留话说过完正月十五就来拜访。”

说着他又小心道:“我刚到这儿的时候,多亏三合顺商号的少东家吕书林帮衬,要不然咱们的货可没那么容易进关。”

“三合顺?”

方明挑了挑眉毛。

“是西平县本地的商号,少东家吕书林想约个时间跟您吃个饭。”

王德顺把话带到。

他记着吕书林帮忙的人情,趁机给牵个线。

方明想了一下,挥手道:“明儿让他来吧。”

这次来通远关,方明就是要物色合作伙伴。

郝记和刘记虽然实力雄厚,又有贡王的引荐信,但这恰恰是他最担心的。

万一哪天贡王重新掌控绥远城,以郝刘两家的关系,随时能把他踢出局,那他就白忙活了。

“三合顺……西平本地的商号,能吃得下这碗饭吗?”

方明心里有些不放心。

一个小商号能把他要的东西运到口外去?

正月十六的日头暖洋洋的,屋檐下的冰溜子滴滴答答化着水。

天刚蒙蒙亮,吕书林就起床梳洗,特意换了身崭新的缎面长衫,带着吕守根往恒大商行赶。

这对三合顺商行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恒大商行刚挂上招牌,铺面还没拾掇利索,一半伙计还住在客栈。

王德顺正忙着把隔壁几间铺面也盘下来。

门口伙计看见吕书林,赶紧进去通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