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瑞龙的名义:如何做一个太子爷? > 第6章 高育良登场,未来的汉大帮

第6章 高育良登场,未来的汉大帮

“爸!我都知道了!我全知道了!”

梁璐尖利扭曲的哭喊声,仿佛还回荡在书房中。.兰′兰\文+学, \庚¢欣+醉-全!

省政法委书记梁群峰看着一地青花瓷的碎片,眼中的怒火却诡异地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毒蛇锁定猎物般的阴冷。

经济牌打不响,那就换一张!

他拿起电话,拨给了一个自己安插在报社的心腹,声音压得极低,如同鬼魅的耳语:“不用指名道姓,写一篇杂文,谈一谈现在有些年轻干部和‘英雄’人物之间的关系……对,就突出‘利益交换’和‘私生活’……要写得暧昧,要引人联想……”

挂断电话,梁群峰的嘴角咧开一个森然的弧度。

赵瑞龙,你不是想当英雄的伯乐吗?那我就让全汉东的人都看看,你这个伯乐,和你的千里马之间,到底有多么“不清不楚”!

……

两天后,一股诡异的暗流,开始在京州的上层圈子里悄然蔓延。

没有红头文件,没有公开报道,只有在私下的酒局茶会,在干部家属的闲聊中,流传着一些捕风捉影的“闲话”。

“听说了吗?那个祁同伟,之所以能一步登天,是因为走了赵家的门路。”

“何止啊!我听说赵家那位公子爷,生活作风可不一般,为了笼络人心,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英雄?呵呵,现在的英雄,背后要是没点故事,谁信啊?”

这些流言蜚语,像无形的毒雾,比任何正式的调查都更恶毒。它不给你正面辩驳的机会,却能一点点腐蚀你的名誉,败坏你的根基。这是最阴险,也最难缠的政治手段。

当这些话传到赵瑞龙耳中时,他正在省委大院的人工湖边喂鱼。

他没有丝毫愤怒,只是将最后一把鱼食撒进水里,看着锦鲤争抢,脸上露出一抹冷峭的笑意。

“黔驴技穷了。”

他自言自语。

梁群峰这一招,看似阴毒,实则暴露了他的虚弱。′咸,鱼/看¨书- ?追!最~芯′璋_踕?当一个上位者开始使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时,说明他在正面战场上,己经无计可施。

但赵瑞龙也明白,这种舆论战,你越是解释,别人就越觉得你心虚。

堵,是堵不住的。唯一的办法,是疏导。

你用污水想泼脏我,那我就另起一栋高楼!让你所有的污水,都变成给我这栋高楼奠基的泥浆!

他脑中,一个人的名字清晰地浮现出来——高育良。

未来的汉东省政法委书记,“汉大帮”的掌门人。此刻,他还只是一个醉心学术、颇有风骨的汉东大学政法系主任,一个在官场边缘徘徊,有野心却无门路的理论家。

这,就是他要打造的舆论高地和理论阵地!

……

汉东大学,行政楼。

高育良的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书卷气。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看着眼前这个不请自来的年轻人,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与不易察觉的轻视。

赵立春的儿子,赵瑞龙。

对于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衙内”,高育良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他以为,这又是一个想来他这里混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虚名,好往自己履历上贴金的纨绔子弟。

“瑞龙同学,”他刻意用上了这种带着距离感的称呼,“不知你今天来我这里,有何指教?”

赵瑞龙像是完全没听出他话里的疏离,反而露出了一个求知若渴的诚恳笑容。他没有提任何要求,也没有聊半句时政,而是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了一本己经翻得有些卷边的《万历十五年》。

“高老师,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高育良一愣,有些意外。

“我最近在读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赵瑞龙将书翻到其中一页,指着有关张居正改革的部分,眉头微蹙,像个真正遇到了学术难题的学生。*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试图用数字来管理庞大的文官集团,可以说是明朝最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为什么,他一死,人亡政息,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大明朝依旧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深渊?”

这个问题,问得极有水平。

高育良镜片后的目光,终于起了一丝变化。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沉吟道:“因为他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而且,他的改革,缺乏整个文官集团在思想上的认同。它只是一项技术性的裱糊,而非结构性的重建。”

“说得太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