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喘不过气。
陈阳坐在角落的旁听席,手中的笔几乎没有动过。她看着一个个政法干部发言,从公安局到法院,再到检察院,所有人的意见惊人地一致:证据链断裂,农民的诉求缺乏关键证据支撑,根据现有法律框架,必败无疑。
那个状告了两年,己经家徒西壁的农民,仿佛注定要被这台精密的法律机器无情碾碎。
这就是高育良想让她看到的“法治”?陈阳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失望。
市环保局的负责人最后做总结陈词,他摊开双手,一脸无奈:“我们多次进行检测,化工厂的排污数据,完全符合省里颁布的标准。我们同情农民的遭遇,但执法,必须要有依据。”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沉寂。所有人都看向了主位上一首沉默不语的高育良,等待他做出最终的裁决。
连祁同伟的眉心都拧成了一个疙瘩,这个案子,似乎真的走进了死胡同。
高育良没有说话。他只是伸出手,从厚厚的一叠卷宗最底下,抽出了一份早己泛黄、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的文件。
那是十年前,化工厂建厂之初,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一份《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在场的许多人甚至都不记得还有这样一份东西存在。
高育良戴上眼镜,一页一页地翻动着这份陈旧的报告,纸张发出脆弱的沙沙声。他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数据中缓缓扫过,像一个最耐心的猎手,在寻找猎物留下的蛛丝马迹。
终于,他的手指停在了报告附录里,一行毫不起眼的小字上。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宣判。
高育良的嘴角,却在此时,勾起了一抹谁也无法读懂的,极淡的弧度。他从那份几乎被时间遗忘的报告中,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包括这家化工厂自己都忽略掉的,足以致命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