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翰林学士们收集起来,细细对比,琢磨竟然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一些翰林根据他的一句话就能写出一本书来分析这个命题。
龙朝辉学识的形象在翰林们中竖立起来。很多人都将他当成了学习的楷模。
而更多的人已经将龙朝辉和董仲舒相提并论了。
龙朝辉的儒学形象逐步在士大夫们中间得到了肯定。不少人说他的学识水平很可能要成为“内圣”大顺朝即将又要诞生一个圣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先兆!
与此同时,他的镇国公府邸门客众多,每天下朝的时候有众多的人前来拜访。
龙朝辉另一方面的损失是他没有了修炼的时间。道家修炼之术他练到了炼罡期,已经快一年时间了,再无突破。和菊英一样,两个人都面临着丹成期的困惑。炼罡期若踏入丹成期已经非常的艰难,比如一个小兵升到尉官容易,但升到将军级别就很难,属于那个位置的人寥寥可数。
修炼时间没有,他更多的时间将修炼的心法融入到书法之中,这样,即使在人多的时候,他也照写不误,书法的水平越来越精纯。内力转化为书法,让他练就了字里藏锋芒。同时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长存。
而当这浩然之气于道家心法结合在一起,让他有了新的感悟。
这种感悟就是——大象无形。
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修炼地飞跃!
由此他猛然醒悟,为何大顺朝的武者极其强悍刚烈。尤其是到了武圣级别,讲究的是强悍和爆发力,以强对强,以硬碰硬。武功学说也参杂了儒家的释义。既然要入世就要强悍,气血生猛为之强。而回首自己研修的道家修炼法门,讲究的是以弱胜强,尤其是他的星云太极讲究的是以柔克刚。
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是道家庄子的学说。
如果用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往往过于刚强而容易折断!
武圣的级别就是这样,达到了过于刚强的境界,但这样的境界一旦遇到高手,往往容易折断,起结果是惨败不堪。
千百年来,武圣者曾不不穷,但炼至大成者少之又少。
有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武圣的最高境界不是刚强,而是柔中带刚,儒家的大成境界暗含了道家的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刚强之中则有变通才能成功。
这是他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为什么几代皇帝禁制学习道家学说。
道家和儒家的贯通,就是大成之后的圆通。
难道武圣的境界远未达到顶峰?一定还有更高的一个层次,而达到顶峰的必然结果就是他所悟道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他仅靠儒家的经典和武圣的强悍就悟出了‘武圣’绝不是最高级别。
最高级别的武者应该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不是练体而是练神!
一种通往修为最高境界的神!
这和道家的学说不谋而合!
只不过道家讲究的是出世修炼,远离尘埃;儒家讲究的是入世修为,达到大成。
最后二者归为一统。
道家培养的是阴阳之气,互为调理!
儒家提倡的是浩然之气,刚正不阿!
到最后的大成境界都在“养气”二字。
那么武圣的最高境界不是强悍的换血练骨,而是养气!
请教了武圣级别的黑豹以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这个观点。
武圣还有更高地级别,这个级别被人为的消灭了!
他理解了儒家的入世,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切皆是为了皇权神器。皇权中所有的人都是儒家弟子,怎么可能到了大成之境就变得圆通而转向道家学说呢!
那皇权中供奉的孔孟一代圣人岂不是被老子庄子代替?
为了控制民心,为了皇权神器,生生地将武圣最高境界消灭于无形。
这就不是一代帝王就能做到的!而是经历了几代甚至十几代帝王的控制。
他决定用道家学说冥想武圣的最高境界。
以他‘大象无形’地体验来体会武圣地最高境界。
那究竟会是一个什么神秘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