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意点头。
能有些基础了再去书院读书,对大郎来说自然再好不过。不说别的,夫子所讲的内容对他不至于是天书,而且教书育人虽然说秉持公正,可人心天然就是偏的,懂事知理的孩子,夫子也会看重几分。
“我这几日功课不太紧,你让他每日傍晚过来,我给他讲一讲,等去了书院,也能跟上夫子的功课。”
林挽岫虽然觉得自己教一个毛孩子读书根本没难度,但能有个秀才老师点拨一下,哪怕就是挂了个名,对大郎的日后也是极为有利的。
王烈文能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指点大郎的功课,也是看在他娘的面子上。林挽岫自然不会忽视这点,对王婶自然更加亲近。
“你这是打定主意不回家了?
林挽岫的来历,王婶连自己儿子都没透露过分毫。她当初虽然觉得林挽岫离开也是好事,但时间一久,当娘的心情又占了上风,总觉得女孩子还是有个娘家依靠比较好。
“王婶,你也知道那一家子的情况,别说我出来就没打算回去,就算被他们抓回去,只要有机会,我还得跑。那就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火坑。”
“哎,我也不知道这样由着你到底是好是歹。当年我答应过你娘,若有一日.你来投奔于我,我必将你当自己亲女看待。既然你不打算回去,那么以后要怎么办你可有盘算?”
“嗯,我想过了,不管怎么样,还得先让大郎出头。我们没有其他亲族依靠,如果大郎不出头,小丫以后的日子不会太好,至于我嘛,世事难说,我自己都不知道。现而今,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你是个有成算的,王婶也帮不了你太多,不过你放心,不管以后怎么样,大郎小丫这两兄妹我会帮你照看好。”
林挽岫偏头靠在王婶身上,眼睛微有些润湿。
过了七月,林挽岫领着大郎去了县郊的溪山书院读书。
溪山书院收学生并不是你有钱就可以读的。入门的时候需要会读三字经,每一月会考试一次,由授课的夫子出题。每一季再由书院山长出题,称为院考。半年一次的县学考题是为筛选参加童子试的学生而设。
半年一次的筛选可以不参加,但是月考和季考连续一年垫底者,书院不会再许前来就读。
林挽岫领着大郎过去的那日,就有两学生满目哀戚的背着行囊离开。
大郎挨着姐姐站在路边,目送那两人在家人的带领下离开。大郎原本兴奋难抑的心情被打击了,看着前方门上高悬的门匾,他不自觉的打了个颤,手也抓紧了姐姐的衣摆。
进去书院读书是要先接受夫子的考察的,粗鄙者不收,不识字者不收,行为不能自主者不收。
在排队的时候,大郎听到前面两人说他们是从社学过来的,已经开始读四书了。
“姐,我能行吗?他们都开始读四书了,我还在学蒙学课本。”
“怕啥,夫子怎么问你就照实答,实在不行咱们回去自学,等明年再来就是了。”
大郎吁了口气,心里总算没有那么慌张了。
进入内室,夫子在前面教案前端坐,门相对的那边有七八张条案,上面摆着纸墨笔砚,其中三张条案前都坐着人,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六七岁,执笔认真的默写所学。
入内的都是求学的学生,家长们被阻拦在外间的天井处等待。
大郎进去之后,本是有些慌张,可听到排他前面三个位置的那位学童背个千字文都结结巴巴的之后,他顿时有底气了。那人可是说他是读了两年社学的!
没多久就轮到了大郎。
夫子虽然看上去严肃,但语气很平和,对他跟对其他的学童一般无二。
“你可识字?书读到哪里了?”
“回夫子的话,小子已经读完千字文,近日在读《增广贤文》和《幼学琼林》。”
夫子略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这小孩子读的蒙学书似乎跟其他孩子不同。
“你是在哪里上的社学?还是请的夫子教授?”
“回夫子的话,小子没有入社学,也没有延请夫子。是小子的姐姐教小子读的启蒙书。”
“你姐姐?”夫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觉得凭他的衣着不像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平常人家能送儿子上学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太可能让家中女儿也读书识字。
“是,小子和妹妹父母双亡,是姐姐救了我们,并收养我和妹妹。姐姐的外祖父是秀才,她自幼跟着家人读书,后来家变之后辗转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