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老岸 > 默认卷(ZC) 第七章

默认卷(ZC) 第七章

1958年,三轮车管理处。

1979年,三轮车服务公司。

1983年,“三轮”旅游服务公司。

1988年,“三伦”实业公司。

“三伦”实业公司的发展轨迹看起来好像是一段更改名字的路程,当然,谁都知道,改名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改名这一表面现象中,不难看出整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不用怀疑,五十年代成立的三轮车管理处,只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部门,形式上和过去的车行大同小异,三轮车工人向管理处租车,除了交一笔押金之外,每月上交一定的租金,还有利润按比率上交,这些都和从前的车行差不多,但是又和从前的车行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三轮车夫,人力车夫生老病死是无人过问的,现在则不同了,管理处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所以所有归属管理处的工人都有了依靠,再不用为生老病死担忧。

所有的三轮车是在公私合营时归属于公家的,按理说管理处及后来的公司的规模要比从前的车行大得多,但是因为几十年来,其他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进步,三轮车的总数连年锐减,现在归属“三伦”实业公司的,总共大约在两百辆左右,另外还有一部分车是归属于几个街道办事处的,两数相加,不超过三百辆。

这个数字,和人力车比较兴旺的1951年前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那时候苏州的三轮车最高数近六千辆,那种阵势,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的公共交通事业还没有开始发展等原因,人力车、三轮车的数量达到了顶峰。以后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轮车、人力车的数量逐渐减少。到1958年,最后一辆人力车,即黄包车也进了博物馆,三轮车的总数从近六千辆减到两千辆左右,这应该说是正常的。但是到了1966年,却出现了一个极不正常的大变化,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三轮车统统被砸光、烧光,被斥之为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的三轮车从此不许在世面上出现。三轮车工人纷纷转行,各奔前程。一直到七十年代以后,又渐渐地恢复起来,但是回头看五十年代,那些数字也就像天文数字一样,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三轮车的锐减当然和出租车的发展等都有关系,但是1966年的那场大火是一个直接的也是相当关键的原因,这是不用怀疑的。

进入了九十年代,三轮车似乎又出现了回升的兆头,现在除了有归属的近三百辆车以后,又有了一批没有归属的被称之为“野鸡车”的无证车,这些车的数量上升是比较快的。

但是,尽管如此,苏州的三轮车要恢复到从前的状况,那是永远也不可能了。

纵向的比较,是今不如昔,但是如果作一个横向的比较,则苏州的三轮车又可以说是生命力比较强的,在偌大的上海,如今只剩下三四十辆三轮车在做最后的努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和苏州的地方特色分不开的。

其实,在“三伦”实业公司的业务中,这两百来辆三轮车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大家心中都明白,不管地方特色有多么大的力量,也不管三轮车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三轮车的锐减,是不可阻挡的,有朝一日,终会少到难以维持一个公司的经营,所以,“三伦”实业公司早已经另辟蹊径,另图发展了。

短短几年,“三伦”实业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全市一家有相当实力相当名气的公司,现在的“三伦”公司,已经拥有豪华商场、星级宾馆,出租汽车公司以及一系列配套服务系统,开辟国内旅游长线和市内旅游项目,并可为外宾、外地游客提供食、宿、玩、购等一条龙服务,公司现有职工一千一百多人,大型客车二十多辆,中型面包车十多辆,小轿车二十多辆,还有两百来辆三轮车,其中机动三轮车十多辆。

以这样的规模和阵势,已经有人有意向,把“三伦”公司改为“三伦”集团,这个集团,也就是交通旅游业的托拉斯了。虽然三轮车出租这一项业务,在“三伦”实业公司来说,已经不是主要的经营项目,但“三伦”公司目前不会停止这一项业务,这不仅仅因为三轮车是他们打天下的根基,还有许多原因,决定了“三伦”公司不可能丢掉三轮车的队伍。

对一个地方来说,建设新城市,投资新项目,开辟新业务,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而在新建设的同时,保持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也是同样重要的,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那三轮车算不算这个城市的特色呢,回答是肯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