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等于说三轮车是苏州独有的,事实上三轮车在中国是相当普遍相当普及的,但是苏州的三轮车,也确实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排斥人力车,坚持以轿为主的理由,现在恰恰成为三轮车继续存在的有利因素。
其一,街道狭小,此为小城特色。许多小街小巷汽车进出困难,而三轮车则要方便灵活得多。
其二,城市小,路程短,即使是人力踩踏的三轮车,从南到北,也用不了很长时间,所以苏州的三轮车绝大部分还是人力踩踏,有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在人力三轮车上加上一只发动机,使之成为机动三轮车,目的当然是要加快速度。
其三,三轮车尽管车轮滚滚,却是无声无息,好像唱着一首无声的歌,和小城平和安祥的气氛、淅淅沥沥的小雨是十分协调的,一旦装上发动机,“突突突突”的噪音加入城市噪音合唱团,不知又要增加几多分贝,所以苏州的三轮车,至今还没有变人动为机动。
其四,作为旅游特色的交通工具,三轮车虽然对本土同胞没有什么大的诱惑力,但对于一些外国旅客,一些台胞和港澳同胞以及其他海外侨胞,也许还是在四五十年前坐过三轮车,如今久别重逢,自是有格外的兴趣。
其五,虽然数量不大,但多少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其六,三轮车的业务虽然不大,但毕竟还有一部分经济收入,“三伦”公司现在养着相当数量的退了休的三轮车工人,他们的费用,就是从公司这两百辆车的管理费中开支的。
其七……
以此说来,三轮车还真是大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甚至不妨再加以发展。
其实不然,三轮车毕竟是一种旧时的落伍的形象,尤其是人力踩踏的三轮车,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有些陈旧了。所以现在有关部门是有明文规定的,现有三轮车的总数,不能再增加,在调整方面,只能以旧换新。
一方面是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无数的盲流东奔西窜,山上下来的人要找饭碗,不愿意拿死工资的人要出来寻活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眼睛盯在为数已经不多的三轮车上,这样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巴豆正是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中,做出决定的。
巴豆没有跟任何人说起他的打算,包括毛小白癞子和毛宗伟。巴豆为什么偏要走这一条路,难道仅仅是南洲宾馆门前的那一点启示和诱惑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一切现在还很难说。
巴豆到“三伦”公司去,找到公司的三轮车队办公室,巴豆走进去,看到里边有三个人,一男两女年纪都在四十岁出头一点。
看到巴豆进去,男的问:“你找谁?”
巴豆说:“我找三轮车队的负责人。”
那男的说:“你有什么事情?”
巴豆说:“你就是负责人吧,怎么称呼?”
旁边一位女同志说:“你有什么事就说吧。”
巴豆正在犹豫,外面走进几个人来,巴豆看他们像是三轮车工人,只见他们走到旁边的一位女同志那儿,那女同志拿出一些三轮车的发票给他们,他们拿了,粗粗地数了一下,回头和这边一男一女说话,他们称男的为丁主任,称女的为赵书记,巴豆都一一听在耳朵里。
几个三轮车工人走了后,办公室的三个人见巴豆还站着,就说:“你有什么事情,说好了。”
巴豆拿出烟来,两个女的都不抽,丁主任接了,说:“你是哪个单位的,没有见过你。”
他们对巴豆的身份猜测了一会,猜不出巴豆是做什么的。
巴豆说:“我想打听打听,做三轮车的事。”
丁主任和赵书记交换了一下眼光,赵书记说:“你要做三轮车?”
巴豆说:“我打听打听。”
丁主任问:“你原来是哪个单位的?”
巴豆顿了一下,没有马上说。
丁主任和赵书记又对视了一眼,他们已经明白巴豆的身份了。
巴豆说:“其实我不说你们也知道的,对不对,像我这样的人,好像只有来找你们帮忙了。”
丁主任说:“现在要想做三轮车的人很多,可是车子却只有那一些,不能扩展,没有办法的。”
赵书记也说:“现在外面的野鸡车多起来,没有人管理,出了事情就找到‘三伦’头上,有许多根本不是我们‘三伦’的车。”
丁主任说:“我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