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他到底要想做什么,巴豆是在追求,他为什么要追求,他追求的是什么。
在我们这个小城的三轮车队伍中,在过去曾经有过的数千名三轮车工人和现在所有的几百名三轮车工人中,恐怕不会有巴豆这样一个人。
那么,巴豆是一个虚假的人?
或者,巴豆是一个理想的人?
其实,虚假也好真实也好,理想也好现实也好,说到底巴豆他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他是作者在感受和体验了生活之后创造出来的,所以巴豆能被人接受或者不能被人接受,这与巴豆本人是没有关系的,关系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是否到位,作者的写作才能是否到家,这是决定巴豆命运的关键。巴豆的命运如何,现在我还不知道。
在我就要写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无意中在上海《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上海滩上三轮车的现状,题目我已记不很清,好像是叫“最后的风景线”,或者就是类似的题目,文章说,在上海解放时,有三轮车工人八万人,现在仅存四十人,从八万到四十,真是有一种盛极而衰的意味。看了这篇文章,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生出一些怅然,生出一些忧伤。
真的,我完全不必有这种多余的想法,盛极而衰,这是规律,这是趋势。
但是,我确实是有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