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时间管理方案 > 第十一章:协调与控制的实践

第十一章:协调与控制的实践

分货物移到了骡子的背上。又走了一段路以后,骗子显得更没有精神了,主人只好又把货物移过去一部分。最后驴身上空无一物了。这时骡子瞪着驴子,大声质问:“你现在还会认为我不该多吃一倍的食物吗?!”

寓言虽然浅显,却折射出了差异化管理的精髓。对员工的管理,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颇为公平,公正,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这句话既不公平,亦不公正。因为一个企业的员工人数多则上万,少则几位,无论上万人还是只有几个人,他们彼此之间并非“一个模子”制造出来,因而会有许多差异。就有形的差异来说,他们性别、身高、体重、肤色、讲话速度与腔调等等都不同;就无形的差异来说,家庭教养、成长过程、价值取向、教育程度、反应速度、个性敏感度、事物认知甚至行为导向等均不一样。对于从外到内“千差万别”的一群人来说,怎么能以“一视同仁”的方法来管理者与管理呢?因此,在对员工的管理上,不可一视同仁,而要因个体的差异,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施以管理。

一个组织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决问题”的工作。一般而言,愈是富有解决问题性的工作,员工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因此做这类工作的人员,应该比专做例行工作的人享受更高的待遇。如若一视同仁,这部分员工的积极肯定会受到打击。就像故事中的骡子一样,负重比驴子多得多,若是待遇一样,这能平衡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视同仁”并不是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谓对待员工一视同仁是从制度面上来说的。我们都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企业内的相关制度,其实就是企业的法律,是一个企业应有的管理工具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制度,再通过制度来管理员工,而不由人直接来管理者。这也是所谓法治,而非人治。如果人治,人可能会因情绪的高低、价值判断的差异、人际关系的良否,甚至个人利益的差别,而影响到对员工管理时所下的决定及处理的方式而产生偏差。为避免因管理者自身的这些差异影响管理的不公平性,所以用制度加以规范,力图能以制度的一元化,来消除或者降低管理者在管理决策或技巧上的差异。

但是,制度虽有其一致性与一元性,但在运用这些制度管理员工时,则需因员工个人的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方式或技巧处理相关问题。就拿员工表扬来说吧,有的人

希望管理者能当众表扬自己,有的人则期待管理者管理者的私下激励,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取向。而对于处分来说,也是各有各的要求。有的人听到一句轻轻的责难,就已羞愧难当,甚至波浪满面;而有的人即使面对管理者的声色俱厉,也能安之若素,毫无悔意。再拿管理者的指导而言,有的员工简单交代,即能从中体会,顺利执行;有的人则必须巨细无遗交代清楚,外加千叮咛、万嘱咐,再辅之以事必躬亲的督导,才能勉强执行。由此可见,参差不齐的差异性,是阻碍“一视同仁的管理”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认识到了差异性,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如何对待员工的差异性,怎样进行差异性管理,才是管理者“最大的任务”。为了对个别员工进行差异管理,管理者必须对员工用心了解--不仅仅了解其外表的差异,诸如身高、体重、平凡与俊美、严肃与随和、身体反应快与慢等;还要多与员工接触,以了解其个体行为,其中包括员工的价值观、态度、性格、认知能力,以及员工学习与模能力等。管理者只有真正了解这些差异,才能进行合理的取舍与运用。

《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其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兼人,故退之。”同样是问一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因人而异,其原因就在于孔子认为两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子路为人莽撞,所以孔子劝他不要去做,冉在为人谨慎,所以孔子很支持他去做。

一个人的状态是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果不顾员工的差异采取同样的态度对待,就不能为其提供恰当的管理者。使用不当的管理者,就会埋没员工的才能,实在是企业的损失。

建立有效的指挥机制

管理通行证

传说古时贤人可以同时听取7位老百姓的诉言,而被称为天才。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指挥能力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