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回顾中国文化 >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

试验基地。在听取了试验基地党委会对发射区和弹着区进行的分析后,***同意按照12月27日正式发射来安排工作。

1966年12月27日9时10秒,一声令下,核导弹点火升空,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和滚浪翻腾的烟云,核弹头按预定弹道向弹着区飞去。9时9分14秒,经过9分4秒的飞行,导弹核弹头按预定计划在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上爆炸,一个火球闪出耀眼的强光,剧烈翻腾的蘑菇云袅袅上升……

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

当日,新华社发表新闻公报:1966年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的国土上,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早在1960年底,在大力研制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摸索氢弹(1)原理。

****年5月,***在听取有关部门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开始全面开展关于氢弹理论的研究。

1965年,***在听取刘杰关于中国还需要三年到五年时间才能爆炸氢弹的汇报时指出:三年爆炸氢弹,太慢了,要快。他要求核工业部尽快研究提出加快氢弹研制的计划,上报中央专委。

当时的二机部组织人员对氢弹理论进行了探讨。人员分两个组:一个组是由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等人领导的九院理论部,另一个组是由于敏、黄祖洽等人领导的北京401所(原子能研究所)。****年12月,九院副院长吴际霖提出用一年时间突破氢弹理论设计。1965年初,二机部党组决定将两组人员集中到九院,同心协力进行原理攻关。

1965年2月3日,二机部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强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主旨是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备核武器的高级阶段发展,周总理主持专委会审议并批准了这个报告。于是,一场研制氢弹的攻坚战悄悄地打响了。

在吴际霖、***的具体组织领导下,整个九院和核工业厂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与此同时,二机部和全国相关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兰州核燃料厂克服重重困难,于1966年按期拿出了合格产品,许多具有特殊要求的元件、电子仪器、多用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氢弹生产制造厂,保证了氢弹研制工作的需要。

1966年5月9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这次试验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小当量的热核试验。

1967年2月,国防科委、核工业部、核试验基地、空军等单位共同研究后,向***汇报了氢弹爆炸试验的淮备情况,并建议批准在1967年7月1日前进行试验,得到了以***为首的中央专委的批淮。同月,第一颗氢弹部件完成了图纸设计,生产部旋即组织加工生产。

***、***、***、***等中央领导对氢弹的研制工作非常重视,从1967年3月起,他们先后向核工业重点生产厂、研究机构、*****签发了22份电报。

1967年4月,空投轰炸机改装完毕,模拟飞行训练在试验基地上空飞行。5月,第一颗氢弹所有部件都已制造安装完毕,当月,中央专委批准了氢弹国家试验计划。

6月初,***在***小礼堂接见国防工业系统的群众组织,并于会后批准***前往核试验场主持氢弹爆炸试验。

6月17日上午9时,参加这次氢弹试验的全会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是这次氢弹试验的现场总指挥。他迎着晨曦驱车赶到现场指挥部--一座半地下的掩蔽所,做最后的工作检

查。随后,主持这次试验的***副总理***元帅带领基地司令员张蕴玉及九院领导等一同进入掩蔽所。

投弹时间定在当地时间8时20分(北京时间10时20分)。届时,电话中传来了机场调度的声音:“飞机准备完毕,请求起飞。”“起飞!”张震寰命令。机场上那架机翼达30多米的银白色喷气式轰炸机,吐着长长的红色火焰,怒吼着从跑道上移动、加速、升空。当时针指向8时19分50秒,指挥员喊出“起爆”命令时,只见天空出现了极为强烈的闪光,一个大火球高悬在蓝天上,翻滚的火球变成一大团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