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回顾中国文化 >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

往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雕版存放久了,还会虫蛀、变形、损坏--印刷技术必须变革,活字印刷术就应运而生了。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首创了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印刷业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升把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毛坯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然后,用火将刻好字的胶泥烧硬,就得到了单个胶泥活字。排版时,根据稿本拣字,整齐地排在一块四周有框、中间放有松香,蜡、纸灰等混合药剂的铁板上:排满了一版,就用火烘烧,使药剂稍微熔化,再用一块板子从上面压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待药剂冷却凝固,活字就固定在板上了,就做成了版型。然后,像雕版印刷那样,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进行印刷。印刷完毕,再把字板烘热,把药剂烤化,把活字从铁板上拣出来,供下次再用。为了提高效率,毕升还设计出了一套科学的排版、拣字方法。每一个单字,都做了几个印模,而“之”、“也”等常用字,则有20多个印模,以备一版内重复使用。为使拣字工人不致在一大堆字印中盲目翻寻,毕升把字印按韵目分类,放在不同的木格子里,并贴上标签。为了可以连续印刷,他还准备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是在宁夏发现的约14世纪初的西夏文佛经。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那就是原子弹的武器化。

在原子弹作为武器使用的时候,可以用飞机在空中投掷,也可以用导弹发射。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采取铁塔方式。因此,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中国就立即开始部署用空投方式进行核爆炸试验。

1965年5月14日,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爆炸获得成功。

但是,空投的作战使用价值远远不如用导弹发射。一些发达国家研制成功原子弹以后,主要是以导弹为运载工具,把核弹头送到预定的地点实施核爆炸。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即为导弹核武器,导弹核武器的作战威力比单纯的原子弹更大。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取导弹核武器上的优势,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不受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果断决策,中国也要发展导弹武器。

早在1963年12月,中央有关部门就作出了核武器研究方向以导弹为主、核航弹为辅的决策。导弹研究院的科技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就原于弹和导弹相结合问题进行了多次技术论证与协调,对某些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试验。但当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原子弹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前夕,中共中央对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和近期发展目标作了明确部署。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使研究导弹核武器有了更好的基础。在完成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之后,中国立即投入了“两弹结合”试验。

经过一系列的单项试验和技术准备,中共中央有关部门于1966年3月批淮了进行原子弹、导弹结合的飞行试验。

3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上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并确定了试验的步骤:先进行“冷试”,即导弹不装核材料,再进行“热试”,即实施原子爆炸。核弹爆炸后的落弹区为罗布泊某核试验场。

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原子弹发射试验,必须保证导弹飞行弹道下面居民的绝对安全,万一导弹飞行不正常,把原子弹丢在预定落弹区以外,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了。为了对人民高度负责,必须采取最严格最可靠的安全措施。为此,国防科工委在3个月内两次组织专家审查了“两弹结合”的技术方案,仔细讨论了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时的处置方法,具体安排各项保障措施。

6月30日,***总理乘专机来到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亲自检查指导工作。***要求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和有关专家一定要做到“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还特别强调:在该做的工作都做好之后,也要敢于冒一定的风险,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要沉着地打好这一仗。

10月7日,有关部门又进行了一次考核导弹安全自毁系统的空爆试验,以确保在万一情况下,弹头体能及时炸毁,而核弹头不发生爆炸。

10月8日、20日,***两次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专门讨论保障“两弹结合”试验的顺利进行问题,并决定派***前往导弹发射试验场主持试验。

12月25日,***赶赴西北综合导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