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集合着一批愿意抗日的爱国者。lanlanguoji.com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应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通过民主的方式推动国共联合,在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自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召回了对蒋介石政府失去信心,同时又对**延安政权寄予较大希望的美国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印缅美国空军总司令、中印空运补给司令史迪威上将,而改派美国前陆军部部长赫尔利少将赴华后,情况又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那就是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在罗斯福眼中,赫尔利是忠实于他的好老头。1944年9月,罗任命赫为总统私人代表赴华,不久又任命他为驻华大使,全权代表总统推动上述对华政策。
可惜的是,赫尔利在执行罗斯福的调整后的对华政策时,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忠实于罗斯福,他过多地偏向了蒋介石,赫氏一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对蒋介石表示,总统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民政府的巩固和拥护您做中国的领袖”。随后,一方面推动国共接触,企图找到一个“以**交出军队”为条件,给其。
“合法”地位的途径。另一方面,则坚决反对向国民党以外的军事集团提供美援,赫尔利的赴华,使美国在华的主要工作目标,变得遥遥无期了。
赫尔利在1944年12月24日致美国国务卿的电报中明确提到自己来华的目的是:
(一)防止国民政府崩溃:(二)支持蒋介石任共和国总统和军队统帅;(三)协调委员长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四)促进中国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防止经济崩溃;(五)为打败日本统一所有中**队。
赫尔利的赴华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重点已放在支持蒋介石来统一中国的军事力量上了。此种人事更迭,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积极加强中国抗战力量而转变为扶蒋**政策,或者用一些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扶蒋抑共政策。
赫尔利于1945年4月2日还发表声明明确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合作。”随着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美国所持的这一对华政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加剧。
日本的如此迅速投降,美国人也根本没有料及。面对突如其来的战后中国局势,对杜鲁门是一个措手不及。而赫尔利则采取“授蒋内战”的政策,认为大力加强国民党,支持蒋介石,才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避免内战。**会因为蒋介石力量的增强而避免与国民党打仗。
显然,赫尔利的举动与美国对华的主要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1945年10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宣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合作解决其种种问题,鼓励并协助其发展为统一、强大、合作与民主之国家。
11月19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题为《中国:什么是和平的代价?》,内称:
“美国应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协助中国完成统一独立……-.,’第二天,美国纽约《太阳报》刊载了赫尔利对《生活》杂志社论的评论文章,在这一评论中赫尔利再次重申了全力支持国民政府的立场。
在对蒋介石政权援助方面,美国政府并没有因为抗日战争的结束而停滞。翻开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日程表,对于美国援蒋**的既定政策就一目了然了。
在军援方面:8月28日美国政府送给国民党政府租借舰艇8艘,是日,中国接舰军官在美国迈阿密正式接收赠舰8艘,计有护航驱逐视2艘、驱潜舰2艘、布雷扫雷舰4艘,分别命名为:“太康”、“太平”、“永兴”、“永泰”、“永胜”、”永顺”、“永定”、“永宁”。
9月5日杜鲁门根据美**方的建议,批准继续向国民政府提供6个月的租借物资。其中包括:利用美海空军为国民党政府运兵、继续运送已经贮存在印度和缅甸的准备供应中国的物资,以及将中国西部贮存的美军物资转交国民党政府。
9月22日美海军部宣布赠中国驱逐舰2o艘。
8月30日,当租借法案停止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商订3年计划,获贷款20亿美元。时隔一个来月的10月18日,第一批海运来华的美国黄金已抵达上海。
这一切,都是中国内战即将开始的预兆。
美国人,包括杜鲁门总统在内,都很清楚的知道,内战对于中国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他们全力扶持的蒋介石能否取得最后胜利!
“不能。”高飞缓缓摇了摇头:“时间会证明一切。尽管我们的军队,在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