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分章完结653

分章完结653

日,**中央军委就迅速和隐蔽地开展东北工作发出了指示。

9月10日,**中央在得知八路军、新四军可以自治军名义进入东北后,再次电示山东、冀鲁豫、晋察冀备解放区,决定除原调之四个团外,再拍出1500人到2000人的团10个开赴东北。

9月★日,**中央根据山东分局派往东北侦察人员的报告,又两次电示山东分局,指出:为利用国民党军尚未到达东北之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统一指挥。

还要求部队首先进入乡村和中小城市,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消灭并改编伪军,组织地方武装,壮大我军力量,改善群众生活,出版报纸,发动民主运动。同时,从备区抽调的大批行政、教育、技术干部组威干部团加紧送往东北。

一贯执行**中央意图最坚决的**于9月15日,为**中央起草了向备中央局的指示,该指示提出:“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山东、晋察冀、冀鲁豫及太行准备开人东北之部队,应迅速继续前进,但在进入满洲边界时,绝不可被红军及英美国民党人发现,决不要经过有红军驻扎的地方,并且一进入满洲境内即须使用满洲本地番号。”“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冲应派遣一百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去。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配齐,不带武器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再行发展和装备。其他炮兵、工兵、骑兵、化学、教育等技术人员亦应派去。100个团干部的分配,中央提议华中20个团,山东30个团,晋察冀25个团,晋冀鲁豫25个团。各地准备去东北之部队在外,晋绥及陕北亦在外。此数是否可能,望考虑电复。其他到东北能做司令、市长、专员、经济、文教工作的干部亦望尽可能派去。干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齐,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

为了与苏联方面达成进一步协同行动及其相互了解的协议,**、朱德、任弼时还致电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指出:已令进入沈阳、长春之八路军部队退出苏军占领区;并再次提出八路军部队仍留冀热辽根据地问题。这一要求得到了苏军的同意。

在重庆的**和周恩来也完全赞同**的这些部署,致电延安:“各电均悉,甚为欣慰。这里友人和我们意见完全一致,希望力争东北,时机要紧,万勿失机。”“除完全同意你们的部署及东北局组织外,请考虑吕正操率一至二个团兼程北进。”

有**、周恩来的全力赞同和支持,**等延安领导人心里就更有底了,其抢占东北的部署遂越来越紧,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面对东北这一“真空”地带,尤其这块“真空”又是块非同一般的战略基地,蒋介石此时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国民党军在美国的帮助之下,正加紧从数千里外的西南运兵前往。东北的数十万伪军没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国民党合流。时机越来越迫切了!**和朱德等也没有丝毫的松懈,正在计划集**产党的主力全力同国民党来一场关东大角逐。

值得一书的是**高层领导骨干中,不乏独具慧眼的杰出人才。而**中央候补委员、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14日,当黄克诚获悉苏军已占领东北,备军区也开始调动少数部队去东北的情况,遂致电**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黄克诚向中央的建议是经华中局电台发出的,在该建议中,黄克诚主要说,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的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主力分散,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很薄弱,备根据地内都有敌顽据点,被控制了铁路及大城市,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为了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上应集中主力决战,向东北派出大部队并派有威望的军事领导人去主持,迅速创建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并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集中10万主力;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15万主力。其他各地区成为两大战略根据地的卫星。

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人,能去10万最好。为执行上述方针,黄克诚认为山东应调3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新四军)一个师的主力应调回江北。

黄克诚的大胆设想与**考虑多日的战略构想可以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