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谋而合。
9月15日,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依据谈判进行情况,致电主持中央工作的**,提出准备将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在适当时机撤到江北和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5师靠拢的意见。
黄克诚的进言,**、周恩来的南方战略收缩意见,表明战后**战略发展方向已有重大变化,这就进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加快了思考。
9月17日。**将一个酝酿了十多天的战略构想,通过这一文电,电告正在重庆谈判的**和周恩来。**指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12月初将撤完。
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傅作义尚未遇到我之打击,胡宗南在敌人掩护下完全可能进入平津,冀东尚有伪满军五个旅及本地伪军共约5万人,华北、华中、山东伪军尚多。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在全面分析全国局势后,提出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队大规模调动的部署,这个“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最初提法。**的主张是: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5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调集10万至15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否则将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
因此,我们意见,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主力10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10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去坚持。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舂、,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或徐向前去担任。
9月18日,**起草的**中央向**谈判代表团的通报电文中还反映了饶漱石和黄克诚的建议。该电文主要内容如下:(一)西安确息,英美高级人员向国民党高级人员说:如果此时**控制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一带,并利用苏联掩护控制满洲,则英美将来在和平会议上对国共问题不能不采取折衷办法,如果**此时没有实行此着,则**问题不难解决云。
(三)满洲四周连接苏联势力,南面旅大又系苏联军事管制地带,故我们如能控制热、察及冀东,在满洲沿海又配置数万兵力,即可阻止蒋军进入满洲,控制东北,此着关系极大……..昨电抽调10万至15万兵力的部署望速考虑。又饶漱石提议从新四军调数万兵力到山东,以便山东兵力能迅速进入东北。黄克诚提议陇海以南兵力北调,以热、察、东北为第一全国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太行为第二战略根据地,其余为卫星,他认为如此,可长期坚持,一切不怕。
在这份电报中,**对黄克诚的建议的概括稍有出入,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进和发展的思想。
9月19日,**就**、朱德17日电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电所提战略部署,苏南、浙东、皖南主力迅速即开,冀东屯兵五万,并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及军事领导机关,人选请你们考虑。建议由政治局形成决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全权委托书记处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职权。
接到**电示后,**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共十八人参加了会议,主要是讨论将原来**中央决定的“向北防御,向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