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晋兵已经休整一年多,文公在朝堂上对群臣说:“郑国对寡人不礼之仇没报,现在又和晋国离心离德,继续给楚国进贡,我想集合诸侯兵马对郑国讨伐问罪,大家有什么意见?”
先轸说:“向郑国讨伐问罪应该,最好不劳动诸侯,也让诸侯有个休养的时间。频繁调动,诸侯会厌倦,不利于主公的霸业。当今的郑国并不很强,我国出动一半多一点的兵力,就是出动三军,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我军经过训练,给养丰盛,兵强马壮,将士都非常听命效力,用不着外援兵马。”
文公说:“其他国的兵马就都不用了,秦国的兵马应该使用。去年从颍阳分别时,秦君和我相约,晋国用兵,秦国必然相助。所以必须通知他们。”
先轸说:“郑国是中国的咽喉,过去齐桓公称霸天下,郑国是他的必争之地,多次出兵和楚国争夺郑国。现在我们和秦国共同伐郑,将来秦国会和我们争夺郑国。这次伐郑不如晋国独自出兵。”
文公不同意这种分析,说:“郑国和晋国临近,和秦国距离很远。征服郑国对于秦国没有多大用处。”文公的这个结论是很对的,于是就派人去秦国告诉他们晋国将出兵讨伐郑国,秦穆公同意出兵,约定九月上旬两国兵马同时到达郑国境内。晋国的大夫有一个是郑国人,就是郑公子兰。当年子华奸父,郑文公囚禁子华,后来子华逃跑,被郑文公追杀。接着郑文公一生气驱逐众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被封为大夫。晋文公即位之后,子兰在晋文公左右侍奉,忠诚可靠,老实尽力,晋文公十分喜欢,外出都带着他。这次出兵攻打郑国,晋文公命子兰同行,要他做向导。子兰对晋文公说:“古训说:‘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微臣是郑国人,主公讨伐郑国,臣不敢同行。”
晋文公赞扬说:“你不背叛祖国,是个不忘本的人。”就把子兰留在国内,心想,子兰道德品质这样好,将来应该立为郑君。
晋文公带领三军进入郑国境内,秦穆公也带领着谋臣百里奚大将孟明视副将杞子冯孙杨孙等,出动兵车二百乘和晋军在郑国境内会师。两下合兵攻破郊关直接逼进曲洧(wěi),驻兵把守。接着,晋军在函陵安营扎寨,位于郑都的西边;秦军在汜(sì)南安营扎寨,位于郑都的东边。两国兵马各自对郑国形成半包围状态,还不断派兵在南北两侧日益巡逻,樵夫游商不敢出城,新郑与外隔绝,郑文公慌了神,手足无措。
大夫叔詹说:“秦晋合兵围郑,势不可当。楚国不能来救,我们抵挡不了。如果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去游说秦公,使秦国先退兵。剩下晋国一个国的兵马,就好对付一些。”
郑伯说:“谁有这样的能力?”
“佚(yì)之孤可以。”
郑伯找来佚之孤,对他说:“你口才比较好,能不能去说服秦公退兵?”
佚之孤说:“臣没有把握,臣推荐一个人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这个人头脑聪慧,思想问题非常快,说话中肯到位,能叫住理,说到点子上,死人也能说活了。是朝中的一个老人,职位低,长期没有得到提拔,主公如果晋升他的官爵,令他去秦营去游说,一定能说服秦君退兵。”
郑伯问:“你说的是谁呀?”
佚之孤说:“烛武,这个人是考城人,七十多岁,在郑国担任圉(yǔ)正,管理马场,三代都是这个官职,没有晋升,但是能力非凡。请主公给他晋升适当的官爵,他一定会卖力气的。”
郑伯命人把烛武叫来,看到他头发胡须眉毛都白了,但是身体还很硬朗,眼睛深邃,目光炯炯,眼神里透出聪明。烛武来到,按照规矩叩拜,说:“老臣多年没有上朝,今天主公招老臣来,不知有什么吩咐?”
郑伯说:“佚之孤说你反应快,口才好,能言善辩。现在秦晋两国合兵进攻郑国,想麻烦你去说服秦国退兵,如果做到了,寡人和你共国。”
烛武听了,眼珠子转了几个圈,不慌不忙地再次施礼,说:“臣学识浅薄,能力不强,年轻力壮之时也没有干过什么大事,一辈子供职圉正,只是给国君养马,可以令马听话。现今已是耄耋之年,一步三晃,上不了马了,焉能说退千乘之国的兵马?”
郑伯听明白了,你说你耄耋之年上不了马,没说说不动话,我是让你去说话,没有让你去上马打仗,看来你还是很自信的。就说:“寡人知道你们祖孙三代都是官职圉正,让你养了一辈子马,埋没了人才,这是寡人的过错。现在封你为亚卿,把你的才能都用上,去秦营走一趟。”